维汉有宣哀,隆亲仅王号。
知者犹谓私,凛然太和诏。
窃窥仁人志,既考而复庙。
批鳞见臣节,因心亦子道。
权佐修其郤,陈章托媚奥。
自诧万古纲,能无万古笑。
维汉有宣哀,隆亲仅王号。
知者犹谓私,凛然太和诏。
窃窥仁人志,既考而复庙。
批鳞见臣节,因心亦子道。
权佐修其郤,陈章托媚奥。
自诧万古纲,能无万古笑。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世贞所作的《题阙》系列之三十七,通过诗中的内容,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权力与道德、私情与公义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思考。
首句“维汉有宣哀,隆亲仅王号”,开篇即点出历史背景,以汉代为例,说明在权力的至高地位下,亲情往往只能以王号的形式存在,暗示了权力对人际关系的扭曲。
“知者犹谓私,凛然太和诏”两句,进一步探讨了在权力的光环下,人们对于亲情的处理往往显得过于私密,而真正的公正与和谐(太和)却难以实现,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批判。
“窃窥仁人志,既考而复庙”则转向对仁者的理想追求,认为真正的仁者应当在权力的考验中保持初心,既考察又祭祀,意味着对道德的坚守与传承。
“批鳞见臣节,因心亦子道”揭示了忠诚与孝顺的双重考验,批鳞象征着面对权力的不屈,见臣节则是对忠诚的展现;因心亦子道,则强调了内心的道德准则与对子女的责任。
“权佐修其郤,陈章托媚奥”描述了在权力的辅助下,一些人可能会选择投机取巧,通过陈章(奏章)来讨好权贵,这反映了权力场中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
最后,“自诧万古纲,能无万古笑”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所处时代道德标准的反思,以及对未来可能的嘲笑的预感,体现了对社会风气和道德沦丧的忧虑。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权力、道德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剖析,展现了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和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理解。
吹鸾箫,考鼍鼓,四座停酌看槃舞。
七槃宛转一匕举,左翻右覆势如取。
九日落天星作雨,晦明灭没不可睹。
观者叠迹色怖沮,跳丸弄剑安足数。
夜长酒多弦管清,收槃按节作缓声。
月高露下天宇平,向来巧拙虚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