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积重来异昔年,修廊千步辟山边。
南分灵派渠行玉,北敞高台花雨天。
日照青林犹带润,云收翠崦尚藏烟。
庞眉老子升猊坐,不惜家风示众贤。
宝积重来异昔年,修廊千步辟山边。
南分灵派渠行玉,北敞高台花雨天。
日照青林犹带润,云收翠崦尚藏烟。
庞眉老子升猊坐,不惜家风示众贤。
这首宋朝诗人刘芑所作的《宝积寺》诗,描绘了宝积寺的壮丽景色与深厚的文化氛围。诗中以宝积寺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气息。
首句“宝积重来异昔年”,点明了诗人再次造访宝积寺时,感受到的环境与往昔的不同,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变迁。接着,“修廊千步辟山边”描绘了宝积寺内长廊蜿蜒,延伸至山边的壮观景象,展现出寺庙建筑的宏伟与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南分灵派渠行玉,北敞高台花雨天”两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想象,将南面的水流比作晶莹剔透的玉石,北面的高台则仿佛在花雨中绽放,营造出一种既神秘又美丽的氛围。这里不仅赞美了自然风光的美丽,也隐含着对宝积寺所在之地独特魅力的赞叹。
“日照青林犹带润,云收翠崦尚藏烟”进一步描绘了宝积寺周围的自然景观。阳光照耀下的青葱树林依然散发着湿润的气息,而远处的山峦在云雾的掩映下若隐若现,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宁静。这两句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宝积寺及其周边环境的生机与静谧之美。
最后,“庞眉老子升猊坐,不惜家风示众贤”两句,通过描述一位老者(可能是指寺中的长老或僧人)坐在佛像前,不吝于展示家族或寺庙的传统与智慧,向众人传授知识与教诲的情景,体现了宝积寺作为宗教圣地的文化传承与教育功能。这不仅是对宝积寺历史文化的赞颂,也是对其精神内涵的深刻揭示。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宝积寺及其周围环境的细致描绘,以及对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的深刻挖掘,展现了宝积寺作为一处宗教与文化交汇点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一神圣之地的敬仰之情。
悲凉屈宋,重过吴江道。小市鱼虾恼清晓。
想蛟龙睡稳,千顷晴澜,风色好、霜后白蘋花老。
角巾还故土,烟月谁争,一苇凌波胜蓬岛。
茶灶笔床随意具,呼取樵青,芼莼丝、浊醪须倒。
看双丸、寒暑织如梭,羡湖笛渔榔,白头翁媪。
雨黏莎径,做新凉池馆。低唱频斟莫辞满。
拥红衫乌鬓,倚暖偎香,称长短、各许玉环飞燕。
灯前留意处,队队繁筝,急管轻圆络珠串。
烛影动荷风、绕树流萤,才数点、偏照钿蝉金雁。
但雕阑、画阁醉相寻,为粉黛消磨,壮心都减。
水蘸鹅黄。苏堤畔、垂杨尽染波光。
画帘青粉,刚靠宋玉东墙。
小阁亭亭人独立,碧阑红袖倚斜阳。
无言处,低眸掠鬓,似有思量。
知他因何独自,向杏花影里,尽意凄凉。
不疑客在,兰叶艇上端详。
晴湖巧开一镜,便照出、青蛾双黛长。
寻春去,怕绿荫成幄、难比伊行。
梨云犹冻,鹤梦难成。
是东风无赖、隔墙吹送六幺声。
管急弦繁,子夜情教蜡炬生。
仆原多恨,奈何频唤,不醉如酲。
莫问娇娆,料他扇低,自是盈盈。
想渡江、当年桃叶,啭比莺轻。
此际凄凉,谢家月色满空庭。
堪怜杜牧,青楼何处,薄幸留名。
积雨东篱,雷隐隐、水云时涨。
休夏好、绳床药臼,消磨微恙。
读史喜观秦楚际,咏怀高话羲皇上。
笑饥来、驱我走天涯,无人饷。愁何许,悬旌漾。
悲未已,吹篪唱。怪众人皆醉,覆杯沉酿。
堪破黄梁道士枕,打开白业瞿◇杖。
咄何来、修竹弹甘蔗,纷投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