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华如水吹溶溶,开窗恰对大茅峰。
阴森石壁数千仞,遐举或与笙鹤逢。
少时意气洵无两,瞿唐剑阁频来往。
今兹投老归江乡,咫尺玄都心怯上。
月华如水吹溶溶,开窗恰对大茅峰。
阴森石壁数千仞,遐举或与笙鹤逢。
少时意气洵无两,瞿唐剑阁频来往。
今兹投老归江乡,咫尺玄都心怯上。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面对茅峰时的复杂情感与心境变化。首句“月华如水吹溶溶”以月光比作流水,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柔和的氛围,仿佛月光在轻轻吹拂,渲染出夜晚的静谧之美。接着,“开窗恰对大茅峰”则点明了诗人的位置与所见之景,窗户打开,正对着雄伟的茅山,这种自然景观的直接呈现,让读者仿佛也置身其中。
“阴森石壁数千仞,遐举或与笙鹤逢”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茅山的壮丽与神秘。高耸入云的石壁,给人一种震撼的视觉冲击,同时也暗示着山中可能隐藏着未知的神秘与灵性,或许能遇见仙鹤与笙乐,增添了一层超凡脱俗的意境。
接下来,“少时意气洵无两,瞿唐剑阁频来往”表达了诗人年轻时的豪情壮志与频繁的行旅生活,暗示了他曾经的勇猛与不羁。然而,“今兹投老归江乡,咫尺玄都心怯上”则转折到了晚年,诗人回到了故乡,面对熟悉的玄都(可能指山名或地名),却感到畏惧,或许是对过往岁月的感慨,或是对年华逝去的无奈。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从年轻时期的豪迈到晚年回归的复杂心理变化,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受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宋亡江南无人才,文节一语千秋哀。
椒圃坪及建阳市,公所难者非一死。
死谢天下死可矣,存恢复想生乃是。
义旗不举心难明,但说余年报亲耳。
当公辛苦卜卦时,茫茫四海几人知。
人民城郭都如故,忍把兴亡归气数。
沧海今更几百年,卜卦砚尚能流传。
相看不暇辨真假,纷纷托兴留诗篇。
微物犹为后人重,大节得非公自全。呜呼!
宋亡死事尚有人,文信国外无公贤。
古华山寺高崔巍,旧有双松倚石埼。
灵根入地一千丈,老干插天数十围。
龙髯落落耐霜久,乔枝高处碍北斗。
晴昼常为风雨吟,三更或作蛟龙吼。
桃花坞下听松庵,亦有万木松与杉。
岂如此松有灵异,盖影常荫瞿昙龛。
松旁有大石,可以供偃仰。
篆字模糊绿苔长,游人到此倚枯筇。
坐听松风石床上,忽然动地声如雷。
惊涛怒卷沧溟来,琳宫贝阙恍摇撼。
山鸣谷应愁崩摧,此时股战胆寒裂。
坐使耳聋神气夺,得毋共工战斗酣,头触不周天柱折。
每逢匝月阴雨时,树下往往潜蛟螭。
人言白日飞霹雳,阴火烧死虬龙枝。
空心断节无遗迹,留得阶前听松石。
至今石畔多松脂,往往掘得红琥珀。
我来石上题新诗,沈吟却动千古悲。
沧桑历劫有迁改,何况草木荣与萎。
《惠山寺听松石歌》【清·杨绍基】古华山寺高崔巍,旧有双松倚石埼。灵根入地一千丈,老干插天数十围。龙髯落落耐霜久,乔枝高处碍北斗。晴昼常为风雨吟,三更或作蛟龙吼。桃花坞下听松庵,亦有万木松与杉。岂如此松有灵异,盖影常荫瞿昙龛。松旁有大石,可以供偃仰。篆字模糊绿苔长,游人到此倚枯筇。坐听松风石床上,忽然动地声如雷。惊涛怒卷沧溟来,琳宫贝阙恍摇撼。山鸣谷应愁崩摧,此时股战胆寒裂。坐使耳聋神气夺,得毋共工战斗酣,头触不周天柱折。每逢匝月阴雨时,树下往往潜蛟螭。人言白日飞霹雳,阴火烧死虬龙枝。空心断节无遗迹,留得阶前听松石。至今石畔多松脂,往往掘得红琥珀。我来石上题新诗,沈吟却动千古悲。沧桑历劫有迁改,何况草木荣与萎。
https://shici.929r.com/shici/jb4yLRkPb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