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方圆内,神明变化中。
裁成归哲匠,智巧夺天工。
不有金资砺,安知玉在攻。
徒将斯邈拟,尚觉近雕虫。
规矩方圆内,神明变化中。
裁成归哲匠,智巧夺天工。
不有金资砺,安知玉在攻。
徒将斯邈拟,尚觉近雕虫。
这首诗《耆九峰太守属题所刻印谱(其一)》由清代诗人刘绎创作,通过“规矩方圆内,神明变化中”两句,开篇即展现出一种深邃而玄妙的哲学思考。诗人以“规矩方圆”象征着自然法则与人类社会的秩序,而“神明变化”则暗示着超越这些规则的无穷创造力和变化。这种对比,既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又展现了对创新与变革的向往。
接下来,“裁成归哲匠,智巧夺天工”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这里的“哲匠”不仅指技艺高超的工匠,更是智慧与匠心的化身,他们能够将自然界的奥秘与人类的智慧巧妙结合,创造出超越天工的杰作。这不仅是对工匠技艺的高度赞扬,也是对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颂扬。
“不有金资砺,安知玉在攻”则以金与玉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需要经过艰苦磨砺的过程。只有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才能真正认识到自身潜力的深度与广度,从而达到更高的境界。
最后,“徒将斯邈拟,尚觉近雕虫”表达了对艺术创作的深刻理解。这里“斯邈拟”可能是指模仿古人或前人的风格,而“雕虫”则常用来形容微小琐碎的技艺。诗人认为真正的艺术创作不应仅仅停留在模仿或技巧层面,而应追求更深层次的精神表达与创新,避免陷入浅薄的技艺堆砌之中。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技艺、创新与精神追求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艺术与人生深刻的洞察与思考,充满了哲理意味和审美情趣。
楚竹闲挑。千日酒、乐意稍稍渔樵。
那回轻散,飞梦便觉迢遥。
似隔芙蓉无路到,如何共此可怜宵。旧愁消。
故人念我,来问寂寥。
登临试开笑口,看垂垂短发,破帽休飘。
款语微吟,清气顿扫花妖。
明朝柳岸醉醒,又知在烟波第几桥。
怀人处,任满身风露,踏月吹箫。
波荡兰觞,邻分杏酪,昼辉冉冉烘晴。
罥索飞仙,戏船移景,薄游也自忺人。
短桥虚市,听隔柳、谁家卖饧。
月题争系,油壁相连,笑语逢迎。池亭小队秦筝。
就地围香,临水湔裙。
冶态飘云,醉妆扶玉,未应闲了芳情。
旅怀无限,忍不住、低低问春。
梨花落尽,一点新愁,曾到西泠。
仙人掌上芙蓉,涓涓犹湿金盘露。
轻妆照水,纤裳玉立,飘摇似舞。
几度消凝,满湖烟月,一汀鸥鹭。
记小舟夜悄,波明香远,浑不见、花开处。
应是浣纱人妒。褪红衣、被谁轻误。
闲情淡雅,冶容清润,凭娇待语。
隔浦相逢,偶然倾盖,似传心素。
怕湘皋佩解,绿云十里,卷风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