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房花洞接三清,谩指罗浮是去程。
龙马便携筇竹杖,山童常使茯苓精。
曾教庄子抛卑吏,却唤轩皇作老兄。
再见先生又何日,只应频梦紫金城。
玉房花洞接三清,谩指罗浮是去程。
龙马便携筇竹杖,山童常使茯苓精。
曾教庄子抛卑吏,却唤轩皇作老兄。
再见先生又何日,只应频梦紫金城。
这首诗《送轩辕先生归罗浮山》由唐代诗人贯休所作,通过丰富的想象与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对仙人归隐生活的向往与赞美。
首句“玉房花洞接三清”,以“玉房”、“花洞”象征仙境的华美与幽静,“三清”则暗指道教的最高境界,表达了对仙居之地的向往。次句“谩指罗浮是去程”,以轻描淡写的语气,似乎在说归途遥远,但语气中却透露出对这一旅程的期待与憧憬。
接着,“龙马便携筇竹杖,山童常使茯苓精”,通过龙马、竹杖、山童、茯苓精等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仙界图景,龙马与山童的陪伴,茯苓精的使用,都增添了归途的奇幻与神圣感。
“曾教庄子抛卑吏,却唤轩皇作老兄”,这两句运用了典故,将轩辕先生与庄子、黄帝相提并论,不仅提升了人物的地位,也表达了对轩辕先生智慧与德行的高度赞扬。同时,这种超越世俗身份的交往,也体现了诗人对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最后,“再见先生又何日,只应频梦紫金城”,表达了对轩辕先生归隐后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仙界生活的渴望与向往。通过“频梦紫金城”,诗人将现实与梦境交织在一起,既表达了对现实的留恋,也寄托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对仙人归隐生活的向往与赞美,也蕴含了诗人对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深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