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草坐环堵,暂诵金仙辞。
香云流户牗,蔬水静斋厨。
冥心契玄奥,晨暮忘饥劬。
有为非妙法,无往即真如。
河沙喻天地,缘业开群愚。
我本素心人,担囊来海隅。
青莲李居士,而有维摩姿。
随处给孤园,印正灭狐疑。
白首惜归晚,曹溪路匪迷。
籍草坐环堵,暂诵金仙辞。
香云流户牗,蔬水静斋厨。
冥心契玄奥,晨暮忘饥劬。
有为非妙法,无往即真如。
河沙喻天地,缘业开群愚。
我本素心人,担囊来海隅。
青莲李居士,而有维摩姿。
随处给孤园,印正灭狐疑。
白首惜归晚,曹溪路匪迷。
此诗《读金刚经呈李公印正》由明代诗人宋登春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阅读《金刚经》时的心境与感悟,以及对李公的敬仰之情。
首句“籍草坐环堵”,描绘了诗人坐在简陋的草地上,周围是简朴的环境,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接着“暂诵金仙辞”,点明了诗人正在诵读《金刚经》,这是一本佛教经典,蕴含着深邃的哲理和智慧。
“香云流户牗,蔬水静斋厨”两句,通过香气弥漫的空气和清静的斋厨,进一步渲染了诵经时的清净与祥和。诗人似乎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冥心契玄奥,晨暮忘饥劬”表达了诗人深入思考,与佛法的高深境界相契合,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和日常生活的劳苦,体现出对佛法的虔诚与沉浸。
“有为非妙法,无往即真如”这两句是诗人对佛法的深刻理解,认为真正的法门不在于外在的作为,而是在于内心的真实与纯净,即“真如”。
“河沙喻天地,缘业开群愚”以河沙比喻天地的广阔与复杂,暗示佛法的广大与深远,能够开启众生的智慧,摆脱迷惑。
“我本素心人,担囊来海隅”表明诗人原本就是一颗清净之心,不远万里来到海边,寻求佛法的真理。
“青莲李居士,而有维摩姿”将李公比作青莲居士(即唐代诗人王维),并称赞他具有维摩诘(佛教中的一位菩萨)的风姿,表达了对李公的崇敬之情。
“随处给孤园,印正灭狐疑”说明李公如同佛陀在给孤独园讲法一样,随时随地为他人解答疑惑,传递佛法的真理,使人心中的疑惑得以消除。
最后,“白首惜归晚,曹溪路匪迷”表达了诗人虽然年岁已高,但仍然珍惜能与李公相遇的机会,不会迷失在佛法的道路上。
整首诗通过对阅读《金刚经》的体验和对李公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对智慧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李公的尊敬与感激之情。
空山梵呗静,水月影俱沉。
悠然一境人外,都不许尘侵。
岁晚忆曾游处,犹记半竿斜照,一抹界疏林。
绝顶茅庵里,老衲正孤吟。
云中锡,溪头钓,涧边琴。
此生著几两屐,谁识卧游心?
准拟乘风归去,错向槐安回首,何日得投簪。
布袜青鞋约,但向画图寻。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
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
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
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
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
只落得、填膺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
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