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十二月十二日踏雪度崧岭·其二》
《十二月十二日踏雪度崧岭·其二》全文
宋 / 陈文蔚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雪行崧岭岁华新,又作残年踏雪人。

茅屋画檐俱富贵,稚松枯木总精神。

哦诗未怕寒生粟,举酒惟知暖欲春。

自说到家贫亦好,两峰门外玉璘珣。

(0)
注释
雪:冬季的降雪。
崧岭:地名,可能指某个山脉。
岁华新:新的一年刚刚开始。
残年:晚年,老年。
踏雪人:在雪中行走的人。
茅屋:简陋的草屋。
画檐:装饰有图案的屋檐。
富贵:形容屋檐的华丽。
稚松:幼小的松树。
枯木:干枯的树木。
总精神:依然充满活力。
哦诗:吟诵诗歌。
寒生粟:寒冷得让人直打哆嗦。
暖欲春:温暖得仿佛春天来临。
自说:自我述说。
贫亦好:贫困的生活也觉得美好。
玉璘珣:比喻两座山峰洁白如玉。
翻译
在岁末的新雪中走过崧岭,我又成了一个踏雪寻年的老人。
茅草屋的画檐显得富丽堂皇,即使是稚嫩的松树和枯木也充满生机。
吟咏诗歌我并不畏惧寒冷让身体颤抖,饮酒只觉温暖如春天般临近。
自言贫困生活也自有其美好,门外两座山峰如同美玉般晶莹剔透。
鉴赏

这首宋代诗人陈文蔚的《十二月十二日踏雪度崧岭(其二)》描绘了冬季雪景中旅行者的内心感受和对生活的体悟。首句“雪行崧岭岁华新”点明时令,雪后的新年给山岭带来清新之感。"又作残年踏雪人"则流露出诗人老去之年的坚韧与淡然。

“茅屋画檐俱富贵,稚松枯木总精神”两句,通过描绘茅屋的画檐和周围的松木,展现出即使在严冬,生活依然富有诗意和生机。"茅屋"象征简朴却富足的生活,"稚松枯木"则寓意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

“哦诗未怕寒生粟,举酒惟知暖欲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热情,即使寒气逼人,也能从中寻得温暖,如同春天将至。这种乐观的心态,使得贫穷的生活也显得美好。

最后,“自说到家贫亦好,两峰门外玉璘珣”以自我安慰的口吻收尾,诗人认为贫困也有其价值,家门口的雪景如玉般晶莹,更显自然之美,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贫困境遇的接纳。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踏雪过岭的场景,展现了诗人面对生活困苦的豁达与乐观,以及对自然与诗歌的深深热爱。

作者介绍
陈文蔚

陈文蔚
朝代:宋

陈文蔚(约公元1210年前后在世)字才卿,上饶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嘉泰初前后在世。师事朱熹。尝举进士。庆元中,(1198)馆于朱熹家,课其诸孙。又讲读铅山。端平二年,(1235)都省言其所作尚书类编,有益治道,诏补迪功郎。学者称克斋先生。文蔚著有克斋集十七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猜你喜欢

安东平·其二

驱车终日,留侬喘息。徐语向郎,郎意毋亟。

(0)

秋夜送别

握手应无语,离亭日渐过。

霜寒天不曙,月好梦无多。

莫言君去急,妾思逐流波。

(0)

金陵九思·其六六思

我所思兮在玄湖,欲往从之限孟诸。

柳断隋堤失茫渠,侧身南望涕连珠。

美人赠我丽居香,何以报之明月珰。

路远莫致倚傍徨,芙蓉玉镜艳红妆,安得临风翠盖傍。

(0)

挽琼章表妹三首·其三

名闺洵有女如云,君独珠焚与玉沈。

岂是忌才秋梦短,白头应不怨文君。

(0)

秋夜忆家

一夕秋风至,天空雁忽来。

露漙阶下草,月落掌中杯。

故国书难到,他乡客未回。

坐怜砧杵急,寒柝又相催。

(0)

宫怨·其二

脉脉深宫桂殿凉,阿娇金屋夜飞霜。

千金莫买相如赋,白首文君怨已长。

(0)
诗词分类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诗人
晏殊 唐寅 李煜 傅山 戴表元 张籍 刘子翚 许景衡 上官婉儿 刘辰翁 易顺鼎 曾几 张之洞 周权 李清照 郑思肖 庾信 温庭筠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