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写梅花体。轻软如郎意。
别后涛笺,叠成双鲤,倩鸿来寄。
怎书中柳骨与颜筋,不比当初字。再认棠花记。
还是郎亲制。想是年来,摹成旧拓,砚花开矣。
莫非他冶貌与柔心,一变都如此。
郎写梅花体。轻软如郎意。
别后涛笺,叠成双鲤,倩鸿来寄。
怎书中柳骨与颜筋,不比当初字。再认棠花记。
还是郎亲制。想是年来,摹成旧拓,砚花开矣。
莫非他冶貌与柔心,一变都如此。
这首《小桃红·手书》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董以宁所作,巧妙地将个人情感融入对书法艺术的描绘之中。诗中以“郎写梅花体”开篇,不仅点明了书体风格,也暗示了书写者的情感细腻与文雅。梅花体在中国书法中,常以其清高脱俗、疏朗秀逸的特点象征着高尚品格和高洁情操。
“轻软如郎意”,进一步强调了书写的流畅与情感的契合,仿佛笔下的每一个字都承载着作者的心思,轻盈而柔软,如同表达出的细腻情感。接下来,“别后涛笺,叠成双鲤,倩鸿来寄”几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将书信比作双鲤,寄托于鸿雁之羽,形象地表达了离别后的思念之情,以及对远方亲人的深切关怀。
“怎书中柳骨与颜筋,不比当初字”则对比了不同阶段的书法风格,暗示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书写者的技艺或情感有所变化,但又不失其独特的韵味。这里的“柳骨与颜筋”分别指的是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和颜真卿的书法风格,前者以瘦硬著称,后者则以丰润见长,两者皆为书法史上的重要流派。
“再认棠花记。还是郎亲制”一句,通过回忆中的细节——棠花的印记,再次确认了书信的来源,强化了情感的连结。这里“亲制”二字,既是对书信本身的手工制作的肯定,也是对书写者亲自表达情感的认可。
最后,“想是年来,摹成旧拓,砚花开矣。莫非他冶貌与柔心,一变都如此。”这一段充满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书写者性格变化的思考。通过“摹成旧拓”这一描述,暗示了书写者在岁月的沉淀下,不仅技艺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其内心世界经历了从刚到柔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了每一次落笔之间,如同砚石上的花朵,悄然绽放。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书法艺术与个人情感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时间、变化和个人成长的深刻思考。
逸豫谢尘事,廓落鲜馀欢。
丝桐张高秋,绕指鸣哀弹。
急弦无懦响,寡和含凄酸。
咏叹复沉吟,不觉夜向阑。
先民赜忧患,所托匪一端。
当歌发忾叹,闻乐集汍澜。
讵徒伊郁感,知音良独难。
贤圣不可作,惝恍摧心肝。
朱弦何疏越,一唱遗三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