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三星不匀近一头。
左更右更乌夹娄,天仓六个娄下头。
天庾四星仓东脚,娄上十一将军侯。
娄,三星不匀近一头。
左更右更乌夹娄,天仓六个娄下头。
天庾四星仓东脚,娄上十一将军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希明的《丹元子步天歌(其二)西方七宿》。从鉴赏角度来看,这首诗展现了作者对星象知识的精通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开篇“娄,三星不匀近一头”描绘的是娄宿的星相,其中娄宿是中国古代二十八宿之一,由六颗星组成,形状如同一把扫帚。诗人用“不匀近一头”来精确地描述了这一星群的特征,显示出作者对天文知识的熟稔。
接下来的“左更右更乌夹娄,天仓六个娄下头”则是进一步描绘星象之间的位置关系。这里的“左更右更”指的是星宿间的相互作用,而“乌夹娄”则是形容星辰之中有如同黑暗力量在交织,增添了一份神秘感。“天仓六个娄下头”则将视角转向更高处的天仓,通过数字“六个”具体地描述了天仓与娄宿之间的关系。
第三句“天庾四星仓东脚,娄上十一将军侯”中的“天庾”应指的是天庾宫,即古代天文观测的场所。“四星仓东脚”则是在具体描述天庾宫中的一组星宿及其方位。而“娄上十一将军侯”则是将星宿与人间的武将相比,赋予了星辰以神圣和威严的象征意义。
整首诗通过对西方七宿的描绘,不仅展现了作者对于天文学知识的精通,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宇宙、自然与人文关系的深刻思考。这种结合科学知识与文学想象的创作手法,正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独特而宝贵的一部分。
络纬声转急,田车寒不运。
儿时手种柳,上与云雨近。
舍傍旧佣保,少换老欲尽。
宰木郁苍苍,田园变畦畛。
招延屈父党,劳问走婚亲。
归来翻作客,顾影良自哂。
一生萍托水,万事雪侵鬓。
夜阑风陨霜,乾叶落成阵。
灯花何故喜,大是报书信。
亲年当喜惧,儿齿欲毁龀。
系船三百里,去梦无一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