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图立处认槎峰,曾记浮槎是醉翁。
亦似平山堂上看,阴晴山色有无中。
浮图立处认槎峰,曾记浮槎是醉翁。
亦似平山堂上看,阴晴山色有无中。
这首诗描绘了浮槎亭的景象,通过对比和想象,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多变与迷人之处。
首句“浮图立处认槎峰”,诗人站在浮槎亭上,眼前矗立着一座佛塔,仿佛指引着远处的槎峰。这里运用了视觉意象,将佛塔与远方的山峰联系起来,营造出一种深远的空间感。
次句“曾记浮槎是醉翁”,诗人回忆起曾经乘着浮槎游历的情景,与“醉翁”这一形象相呼应。这里的“醉翁”可能是指欧阳修,他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与沉醉。通过这一典故,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与历史人物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第三句“亦似平山堂上看”,诗人将眼前的景象与另一著名景点——平山堂相比较。平山堂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通过这一比较,诗人不仅展现了浮槎亭与平山堂在观景体验上的相似之处,同时也暗示了两者都蕴含着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最后一句“阴晴山色有无中”,是对自然景色变化莫测的描绘。无论是阴天还是晴日,山色都在云雾缭绕之中若隐若现,展现出大自然的神秘与魅力。这句话不仅描绘了具体的自然景观,还蕴含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细腻观察和深刻理解,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中对自然美的独特审美情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浮槎亭及其周边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同时也融入了历史文化的元素,使得诗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意境。
建炎三年冬,胡骑方南驱。
王师一败绩,列戍如惊乌。
贼将招叛亡,操戈横道隅。
坐令江乡地,化作盗贼区。
平生金兰友,之子真吾徒。
避地出三物,夷险两不渝。
岂谓仓惶间,遂有生死殊。
始时群盗来,未识安所趋。
但闻戛金革,门外争喧呼。
扪萝得微径,密雪方纷敷。
子时索我急,出门冲贼涂。
迟子久不至,得报日已晡。
夫妇俱见执,担簦入军俘。
累累五儿女,饮泣声呱呱。
小雏从物故,踉跄走大雏。
长女留军中,继释二小姝。
藉草已信宿,脱死许可图。
贼意欲解缚,小试聊踌躇。
时方羽书至,招谕陈嘉谟。
渠奸立授辞,抗论苦未俞。
命子使草檄,操笔徒嗟吁。
谓言不事贼,高目扪髯须。
丈夫贱苟活,请就斧钺诛。
袒裼蒙殊死,肥白惊瓠壶。
其妻始就擒,抱子俱沉濡。
牵挽负残息,冻凌生罗襦。
时方燎湿薪,四座围诸孤。
可怜玉雪姿,不受蛇豕污。
须臾有健卒,提刀血模糊。
声言杀藁砧,忧愤搅郁纡。
抚掌发浩叹,陨越不复苏。
夫义妇亦烈,此事知久无。
自古肉食者,未必非奸谀。
生无骨鲠资,含死馀金珠。
石麟高嵯峨,丰碑树龟趺。
生无征战功,祁连巧规摹。
谁知草棘中,高义属竖儒。
蔡琰既两聘,生子留单于。
晚岁遭阿暪,爱惜存微躯。
蔚宗作佳传,浪与烈女俱。
世无采诗官,盛事恐湮芜。
子死不足惜,会当逢董狐。
《悼友篇》【宋·周紫芝】建炎三年冬,胡骑方南驱。王师一败绩,列戍如惊乌。贼将招叛亡,操戈横道隅。坐令江乡地,化作盗贼区。平生金兰友,之子真吾徒。避地出三物,夷险两不渝。岂谓仓惶间,遂有生死殊。始时群盗来,未识安所趋。但闻戛金革,门外争喧呼。扪萝得微径,密雪方纷敷。子时索我急,出门冲贼涂。迟子久不至,得报日已晡。夫妇俱见执,担簦入军俘。累累五儿女,饮泣声呱呱。小雏从物故,踉跄走大雏。长女留军中,继释二小姝。藉草已信宿,脱死许可图。贼意欲解缚,小试聊踌躇。时方羽书至,招谕陈嘉谟。渠奸立授辞,抗论苦未俞。命子使草檄,操笔徒嗟吁。谓言不事贼,高目扪髯须。丈夫贱苟活,请就斧钺诛。袒裼蒙殊死,肥白惊瓠壶。其妻始就擒,抱子俱沉濡。牵挽负残息,冻凌生罗襦。时方燎湿薪,四座围诸孤。可怜玉雪姿,不受蛇豕污。须臾有健卒,提刀血模糊。声言杀藁砧,忧愤搅郁纡。抚掌发浩叹,陨越不复苏。夫义妇亦烈,此事知久无。自古肉食者,未必非奸谀。生无骨鲠资,含死馀金珠。石麟高嵯峨,丰碑树龟趺。生无征战功,祁连巧规摹。谁知草棘中,高义属竖儒。蔡琰既两聘,生子留单于。晚岁遭阿暪,爱惜存微躯。蔚宗作佳传,浪与烈女俱。世无采诗官,盛事恐湮芜。子死不足惜,会当逢董狐。
https://shici.929r.com/shici/wi3aJGhRB.html
鲁人用真儒,齐田归郓欢。
当时号圣相,晏语甚眧焕。
往者遭承平,燕安嗟久玩。
三纲既已解,四海兵几半。
天戈不忍挥,胡骑忽云散。
功高陋古今,事易止朝旦。
方知今相圣,难复与鲁辨。
世罕班马流,无言可称赞。
愿公守成勋,宝历庆千万。
芜词不足录,至意良可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