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被春光引,经时更不归。
嚼花香满口,书竹粉黏衣。
弄日莺狂语,迎风蝶倒飞。
自知疏懒性,得事亦应稀。
身被春光引,经时更不归。
嚼花香满口,书竹粉黏衣。
弄日莺狂语,迎风蝶倒飞。
自知疏懒性,得事亦应稀。
这是一首描绘春日游乐的诗歌,通过鲜明生动的细节,展现了诗人在春天中享受自然之美的惬意情景。
“身被春光引,经时更不归。”表达了诗人沉醉于春光中的美好,不愿离开这份美妙。春光如同无形的手,轻轻地牵引着诗人的身体,让他流连忘返。
“嚼花香满口,书竹粉黏衣。”是对春日景象的细腻描绘。嚼花可理解为欣赏花朵的美丽,或者是在幻想中品尝花朵的甜蜜;书竹则可能指的是竹叶间散发出的清新气息,这些都是春天带来的自然之香。而“粉黏衣”则是描写了春风中细小花瓣附着在衣服上的情景,增添了一份柔和与温暖。
“弄日莺狂语,迎风蝶倒飞。”这一句通过对昆虫行为的观察,展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情景。莺鸟在枝头鸣叫,而蝴蝶则随着风舞动,仿佛是在进行一场自然界的狂欢。
“自知疏懒性,得事亦应稀。”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自己的性格和对待生活的态度。疏懒性可能指的是一种不羁或自由散漫的个性,而“得事亦应稀”则意味着即便是美好的事物,也应当适可而止,保持一份淡然。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象的细腻描写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深切体验以及他个性中的一种悠然自得。
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
屋漏不可支,窗户俱有声。
乌鸢堕地死,鸡犬噤不鸣。
老病无避处,起坐徒叹惊。
三年稼如云,一旦败垂成。
夫岂或使之,忧乃及躬耕。
邻曲无人色,妇子泪纵横。
且抽架上书,洪范推五行。
黄岳凌空数千仞,千岩万壑含精蕴。
有时喷薄结成云,弥山遍谷皆缤纷。
平铺峰顶滔天白,五更变幻长空色。
望中汹涌如惊涛,天风震撼大海潮。
有峰高出惊涛上,宛然舟楫随波漾。
山巅古木气萧疏,何似桅樯列画图。
风渐起兮波渐涌,一望无涯心震恐。
山尖小露如垒石,高处如何同泽国。
斯为大地一奇观,狮子峰头最耐看。
云蒸山顶成沧海,云消山色依然在。
须臾旸谷辉乍腾,片时沧海忽消沈。
乱云漠漠归岩壑,山顶波涛不复作。
峰峰依旧插晴空,千年绝壁留仙踪。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渔父》【秦·屈原】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https://shici.929r.com/shici/zdF2KIb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