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稚都眠我独醒,寒灯半点伴三更。
双花忽作蜻蜓眼,孤焰仍悬玉胆瓶。
老稚都眠我独醒,寒灯半点伴三更。
双花忽作蜻蜓眼,孤焰仍悬玉胆瓶。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夜寂静、人静心不静的独特氛围。开篇"老稚都眠我独醒",通过对比突出了诗人的清醒与周遭熟睡之人的反差,表达了诗人在安静夜晚中的孤独感受和深沉思绪。
"寒灯半点伴三更"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氛围。"寒灯"不仅指代夜晚的寂寞,还暗示了一种冷清与孤独,"半点"则是时间上的细腻描写,诗人正是在这深夜的静谧中伴随着微弱的灯光,感受着时间的流逝。"三更"指夜晚最深之时,即午夜过后不久,更强化了夜的深沉与孤独。
接下来的"双花忽作蜻蜓眼"则是一种生动的景象描写。"双花"可能是灯火在水面上的倒影,或者是诗人所见之物。在这寂静的夜晚,这些小花瓣被比喻为"蜻蜓眼",既形象地表达了其细小和生动,也反映出诗人对周围世界的敏锐观察。
最后的"孤焰仍悬玉胆瓶"继续使用灯火作为描写对象。"孤焰"指的是那唯一的、微弱的光芒,"玉胆瓶"则是一种精致的器物形象,用以比喻那孤独的灯火。诗人通过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夜晚中灯火的孤单,而且也强调了它如同宝贵之物一般被珍视。
整首诗通过对深夜景象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他对周围环境的感受。这种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
赦寒乃望春,赦暑乃望秋。
望望复望望,寒暑无停辀。
磨空两灵魄,日夜东西流。
血肉具此体,老我谁为谋。
泛然寓大块,万物同一丘。
壮兮耄所伏,盛者衰之由。
暑退秋红滋,寒往春绿稠。
奈何秋与春,不赦肠中愁。
落帆侵夜色,客思正悽悽。
风撼潇湘覆,云连宇宙低。
洒篷吹乍急,攲枕听还迷。
懒惰无清兴,谁人访剡溪。
海畔山名泰,东封自昔曾。
三千馀载记,七十二回登。
冕辂陈金策,衣冠迫玉绳。
秘书留岁月,立视俯丘陵。
华盖行中阪,松官立几层。
祖龙空刻石,千载笑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