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冠能误甫,休忆早充宾。
既得林间趣,甘为局外人。
法书喜皇象,古画爱公麟。
屡典衣偿直,因痴不恨贫。
儒冠能误甫,休忆早充宾。
既得林间趣,甘为局外人。
法书喜皇象,古画爱公麟。
屡典衣偿直,因痴不恨贫。
这首诗以林希逸的视角,展现了其对儒家传统与个人追求之间微妙平衡的思考。首句“儒冠能误甫,休忆早充宾”似乎在探讨儒家教育与个人命运之间的关系,暗示了儒家学者可能因过于执着于传统路径而错失其他生活体验,鼓励人们不要过于怀念早期的儒家身份或角色。
接下来,“既得林间趣,甘为局外人”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束缚的解脱。他似乎找到了在自然中获得的乐趣,并愿意成为局外人,即不完全被社会规则和传统所定义的人。这种转变体现了诗人对自由和个人兴趣的追求。
“法书喜皇象,古画爱公麟”两句则展示了诗人对艺术的热爱,特别是对书法和绘画的欣赏。这里提到的“皇象”和“公麟”可能是古代著名的书法家或画家,诗人通过喜爱他们的作品来表达自己对艺术美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最后,“屡典衣偿直,因痴不恨贫”表明了诗人即使生活贫困,也愿意通过典当衣物来换取所需,这种行为背后是对知识、艺术或其他重要事物的痴迷,而非物质财富。这反映了诗人对精神满足的重视超过物质享受,体现了其独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林希逸的个人经历和情感流露,探讨了儒家传统与个人自由、艺术追求、以及对物质与精神价值的权衡,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自我身份、生活态度和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
人言我老是顽仙,坐隐纹枰不计年。
何用山廛分小大,直将壶峤比方圆。
争雄未羡七擒略,见事常输一着先。
好觅周郎云水外,红渠千顷藕如船。
精金不受钏钗辱,瑞草何曾取膏腹。
乳花粥西名已非,荐以羊肪何太俗。
山林钟鼎异天性,难遣华腴偶穷独。
森森正味苦且严,玉质无瑕谁敢戮。
君家馔林多错本,读罢流涎诳枯吻。
故令茗碗变腥膻,远想黄封雪花酝。
呼酪为奴逢彼怒,自惜争雄巧相污。
我宁不饮信我说,独喜君诗有神助。
君不见穆家兄弟故可人,概以骨鲠恐异趣。
今日江头雪欲作,涛怒风豪两喷薄。
青鞋黄帽湖海人,独立沙边如病鹤。
闲身不待君赐与,拟占风烟佳处着。
如何寸禄晚见招,踉蹡欲前还欲却。
翩翩西湖两公子,胸次峥嵘饱丘壑。
糟床夜注喜相报,自发清吟侑觞酌。
我来一笑岂易得,十载湖山负佳约。
间关百态成底事,毛发星星已非昨。
人间俯仰变今古,总似潮生与潮落。
会须乞取此身健,在眼好山俱着脚。
颇闻神方能却老,肯辅衰残殊不恶。
因声更约吴太史,石鼎他年煮仙药。
阮籍刘伯伦,嗜酒不知止。
颠狂欲求名,此计真陋矣。
酒中有何好,正自未能已。
愁来得暂驱,洞若适妙理。
我岂沈酣徒,公亦聊尔耳。
世间等梦间,未悟彼易此。
阿高志得殊,家学自中垒。
嗷嗷求独醒,今昨较非是。
无心穷酒圣,有意造诗史。
自言古酂侯,告戒存密义。
逡巡若神授,恍惚类儿戏。
不须更论酒,春梦本如醉。
我知昴星精,不管太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