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本重惟民,反裘譬负棷。
有来长民官,听予一言剖。
嗟此泽国区,灾沴流行久。
蠲赈惠纵施,未觉苏黔首。
沟壑有向隅,奚称民父母。
迩来虽转旋,馀粮宁栖亩。
省方为观民,已隔六载后。
与我共治者,岂非贤太守。
须知足衣食,始可言孝友。
设教法放勋,色养奉慈寿。
五言示予志,勖哉慎毋负。
国本重惟民,反裘譬负棷。
有来长民官,听予一言剖。
嗟此泽国区,灾沴流行久。
蠲赈惠纵施,未觉苏黔首。
沟壑有向隅,奚称民父母。
迩来虽转旋,馀粮宁栖亩。
省方为观民,已隔六载后。
与我共治者,岂非贤太守。
须知足衣食,始可言孝友。
设教法放勋,色养奉慈寿。
五言示予志,勖哉慎毋负。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再依皇祖示江南大小诸吏韵》。乾隆皇帝在诗中强调了民众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以“国本重惟民”开篇,形象地将民众比作国家的根基。他提出官员应当倾听民众的声音,理解他们的疾苦,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救济。
接着,诗人表达了对江南地区长期遭受灾害的忧虑,指出尽管政府提供了救助,但并未能彻底解决民众的困境。他批评那些未能真正关心民众福祉的官员,认为他们不应被称为民众的父母。然而,他也看到了积极的一面,即在最近几年里,情况有所好转,粮食得以存留于田间,百姓生活有所改善。
最后,乾隆皇帝提醒官员们,满足基本的衣食需求后,应进一步注重道德教育和家庭伦理,以“设教法放勋,色养奉慈寿”为准则,即效仿古代圣君尧帝的教化方法,通过孝顺父母来体现对长辈的尊重和关爱。他以五言的形式总结了自己的期望,希望官员们能够铭记并实践这些教导,不要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
整首诗体现了乾隆皇帝对官员职责的深刻认识,以及对民众福祉的深切关怀,同时也展示了其作为帝王的权威与教化之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