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百无能,唯工说山水。
洞霄天一柱,真仙昔居止。
苍崖入九锁,修涧清彻底。
层林仰首看,冷雾随步起。
饶君俗到骨,至此换却髓。
一亭巧当门,乃是压涧尾。
便教宝玉做,思之未为侈。
道人喜客来,先引玩清泚。
源头放泉出,猛喷深壑里。
顷刻百万丈,宁论尺与咫。
冰涛卷雷鼓,滂湃力未已。
天然句满眼,润色谢东里。
拟议及思惟,望风当披靡。
回观翠蛟语,舞字最不死。
两诗故自妙,似觉泉在凡。
正须吾三人,作意共整理。
要令石点头,滔滔那解此。
我生百无能,唯工说山水。
洞霄天一柱,真仙昔居止。
苍崖入九锁,修涧清彻底。
层林仰首看,冷雾随步起。
饶君俗到骨,至此换却髓。
一亭巧当门,乃是压涧尾。
便教宝玉做,思之未为侈。
道人喜客来,先引玩清泚。
源头放泉出,猛喷深壑里。
顷刻百万丈,宁论尺与咫。
冰涛卷雷鼓,滂湃力未已。
天然句满眼,润色谢东里。
拟议及思惟,望风当披靡。
回观翠蛟语,舞字最不死。
两诗故自妙,似觉泉在凡。
正须吾三人,作意共整理。
要令石点头,滔滔那解此。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山水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之美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于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净化的向往。开篇“我生百无能,唯工说山水”直接点出了诗人的志趣所在,即擅长于描绘山水之美,而非其他。
“洞霄天一柱,真仙昔居止。”则是借用神话传说中的仙境来形容眼前的景象,将其比作古时真仙曾经居住的地方,显示出诗人对于此地的崇敬与向往。
接下来的“苍崖入九锁,修涧清彻底。”描绘了一番层峦叠嶂、溪流潺潺的景色,其中“九锁”可能指的是山中的九个关隘或转弯处,而“修涧”则是对溪水深邃而又清澈的形容。
“层林仰首看,冷雾随步起。”诗人仰望层叠的林木,感受着脚下随之升腾的凉意,这里通过动态的描写,使读者也能感受到诗人所处环境的清新与宁静。
“饶君俗到骨,至此换却髓。”则是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之人的劝告,要他们在这片美丽的山水之间洗涤心灵,将世俗的尘埃彻底抛弃。
“一亭巧当门,乃是压涧尾。”这里的“一亭”可能是一处精致的小亭子,它恰好位于溪流的尽头,像是要守护着这片山水之美。紧接着的“便教宝玉做,思之未为侈。”则是在提议制作一些与自然景观相呼应的工艺品,或许是想要将这种美好永恒化。
“道人喜客来,先引玩清泚。”这里的“道人”可能是一位修道者,对于到来的宾客表示欢迎,并邀请他们一起赏玩山间清新的泉水。
“源头放泉出,猛喷深壑里。”这一句则是描绘了泉水从源头激射而出的壮观景象,这股清泉如同一股巨力,猛烈地冲撞着深邃的山谷。
紧接着的“顷刻百万丈,宁论尺与咫。”通过对比泉水喷涌时的高度与平常的尺度,强调了这种自然现象的壮丽与不可思议。这里的“顷刻”意味着在极短的时间内,泉水就能冲出令人难以置信的高度。
“冰涛卷雷鼓,滂湃力未已。”则是在形容山中溪流激荡时发出的雷鸣声和其强大的动力。这里的“冰涛”可能是指溪水清澈见底,而“滂湃力未已”则表明这种自然力量是无穷尽的。
“天然句满眼,润色谢东里。”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周围景色的赞美,这些景色如同一幅画一般,充满了诗人的视野,并且让他感到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和谐之美。
“拟议及思惟,望风当披靡。”这里的“拟议”可能是指对自然之美的思考与感悟,而“望风当披靡”则是在表达诗人希望随着风的引导,去发现更多未知的美好。
“回观翠蛟语,舞字最不死。”这一句中,“翠蛟”可能是一种水中的生物,或许是对山间溪流之神的拟人化描写。这里的“舞字最不死”则是在赞美诗文之美,它如同一场永恒的舞蹈,充满了生命力。
最后,“两诗故自妙,似觉泉在凡。”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两首诗(或许是指自己与他人的作品)的满意,这些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象如同真实存在一般,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泉水的存在。
“正须吾三人,作意共整理。”这里的“吾三人”可能是指诗人与他的两位朋友,而“作意共整理”则是在表达希望共同对这片山水之美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感悟。
“要令石点头,滔滔那解此。”结尾处,“要令石点头”可能是一种比喻,形容诗人想要让自然界中的一切元素都来赞同他们对于这片山水之美的欣赏。而“滔滔那解此”则是在询问如何能够解释这种自然之美,它如同一股不断流动的溪水,不断地在心中回响。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水景象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净化的渴望,以及他对自然之美的无限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