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不成寐,上方钟又闻。
气蒸丛薄雨,寒压乱山云。
晓色侵眉冷,秋声到耳分。
何妨学弥勒,禅饮坐微醺。
一夜不成寐,上方钟又闻。
气蒸丛薄雨,寒压乱山云。
晓色侵眉冷,秋声到耳分。
何妨学弥勒,禅饮坐微醺。
这首清代诗人汪大经的《晓雨坐云林方丈》描绘了一幅清晨在山中寺庙内静坐听雨的场景。首句“一夜不成寐”,表达了诗人难以入眠的内心状态,可能是被夜间的某种思绪或环境所扰。次句“上方钟又闻”则引入了寺庙的钟声,暗示黎明将至。
接下来,“气蒸丛薄雨”描绘了雨滴落在茂密的树林上,蒸腾起湿润的雾气,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宁静的氛围。“寒压乱山云”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冷寂,山间云雾缭绕,仿佛被寒冷所压抑。
“晓色侵眉冷”写出了晨光透过云层,带来丝丝凉意,直抵诗人的眉头,给人以视觉和触觉的双重感受。“秋声到耳分”则通过听觉,捕捉到了秋天特有的声音,增添了季节的韵味。
最后两句“何妨学弥勒,禅饮坐微醺”,诗人借弥勒佛的形象,表达出随和、超脱的心境,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也愿意静静地品茗,享受这份禅意的微醺,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淡然态度和内心的宁静追求。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清晨山寺的景象,寓情于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力成和议得休兵,痛骂犹烦诸老生。
拘执行人招覆灭,幸逃诛死罚殊轻。
古来行脚有样子,莫只游山并玩水。
江南两浙多禅林,带眼直须先带耳。
数十年来已寂寥,况复乱离生死里。
一言非理不可道,一武非地不可履。
善友师教不可舍,庸鄙强饕不可拟。
彼所非者诚可监,我所长者不可恃。
一切妄想生死因,参须实参明自己。
他日归来如所嘱,痛棒依前分付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