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重沐两朝恩,此日雄名八座尊。
拥传初归称大老,捧觞频祝到曾孙。
那堪白发随黄口,还有青山对绿樽。
蜡屐不愁无济胜,赐回灵寿杖犹存。
简书重沐两朝恩,此日雄名八座尊。
拥传初归称大老,捧觞频祝到曾孙。
那堪白发随黄口,还有青山对绿樽。
蜡屐不愁无济胜,赐回灵寿杖犹存。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高德劭的官员李中丞从边远的滇中地区退休返乡的情景,充满了对他的敬仰与祝福。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展现了李中丞的威望与荣耀,同时也流露出对岁月流逝、人生终将归于自然的感慨。
首联“简书重沐两朝恩,此日雄名八座尊”开篇即点明李中丞深受两朝皇帝的恩宠,今日声名显赫,威震八方,奠定了全诗的基调,表达了对他卓越功绩的肯定与赞誉。
颔联“拥传初归称大老,捧觞频祝到曾孙”进一步描述了李中丞荣归故里的情景,他被尊称为“大老”,受到乡亲们的热烈欢迎与敬仰,甚至举杯祝愿他福泽绵延至曾孙辈,体现了他对家族传承的重视与期望。
颈联“那堪白发随黄口,还有青山对绿樽”则转向对人生的感慨,虽然白发苍苍,岁月不饶人,但仍有青山绿水相伴,寓意着即便在生命的暮年,也能找到心灵的慰藉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尾联“蜡屐不愁无济胜,赐回灵寿杖犹存”以李中丞使用灵寿杖行走为例,表明即使身体不再健壮,但精神依然坚韧,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并未减退。灵寿杖象征着长寿与支持,表达了对李中丞晚年生活的美好祝愿。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展现了李中丞作为一位杰出官员的辉煌成就与高尚人格,同时也传达了对生命、自然与亲情的深刻感悟,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与历史韵味的佳作。
记年时、三星明处。尊前携手相语。
家山幸有瓜和芋。何苦投身官府。
谁知道,尚随逐风华,为蜀分南土。依前廉取。
便卷却旌麾,提将绣斧。天口笑应许。逢初度。
从头要为君数。怕君惊落前箸。
天东扶木三千丈,不照关河烟雨。谁砥柱。
想造物生才,肯恁无分付。九州风露。
待公等归来,为清天步。容我赋归去。
一襟满贮梓城春。笑声频。笔挥银。
自有江山,长是管将迎。
不似如今归去客,云外步,水边身。
萧然今代杰魁人。混光尘。越精神。
不把浮云,轩冕拂天真。
化洽堂边应创见,人物旧,榜颜新。
曾向君王说,臣愿守嘉州。
风流别乘初届,元在越王楼。
湖上龟鱼何事,桥上雁犀谁使,争挽海山舟。
便遣旧姻娅,解后作斯游。晚风清,初暑涨,暮云收。
公堂高会,恍疑仙女下罗浮。
好是中郎有女,况是史君有妇,同对藕花洲。
拟把鹤山月,换却鉴湖秋。
天公富万有,盈宇何充充。
秋风一摇落,所得缘手空。
忽于臞悴中,睹此寒露丛。
天然真富贵,送尽人间穷。
雅传与骚经,凡卉亦见容。
胡为抱昭质,一盼独未蒙。
或讶木末褰,或比水间红。
至近前上处,至明日方中。
硕人亦俣俣,于此犹不逢。
莫我知矣夫,伫立看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