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明河带露痕,惊秋长自问天孙;
斗间槎到应非误,壁上梭腾且莫论!
兴至正须浮玉斝,愁多何必弄银樽!
年年此夜伤离别,独有西风识故园。
七夕明河带露痕,惊秋长自问天孙;
斗间槎到应非误,壁上梭腾且莫论!
兴至正须浮玉斝,愁多何必弄银樽!
年年此夜伤离别,独有西风识故园。
这首诗是明代抗清名将张煌言在七夕节时所作,以节日为背景,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对故国的深深怀念。首句“七夕明河带露痕”描绘了七夕之夜银河明亮,露珠晶莹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次句“惊秋长自问天孙”则借牛郎织女的故事,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岁月易逝的感慨,以及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斗间槎到应非误”中的“槎”指的是木筏,诗人想象着牛郎乘筏穿越天河,暗示自己对重逢的期待,但又暗示现实中的阻隔并非误打误撞,而是人为的无奈。“壁上梭腾且莫论”进一步强调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织女的织梭虽快,却无法拉近彼此的距离。
“兴至正须浮玉斝”表达诗人豪情壮志,即使在愁绪中,也要借酒浇愁,暂忘忧患。“愁多何必弄银樽”则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重忧虑,即使饮酒也无法完全排解愁绪。
最后两句“年年此夜伤离别,独有西风识故园”直抒胸臆,每年七夕之夜,诗人独自感伤离别之苦,只有西风能理解他那深深的思乡之情。整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心境和对故国的眷恋。
衣冠鲁国动成群,忧患相从只有君。
落笔如流宁蹈袭,行前应敌却纷纭。
愧非伏老成和伯,喜有侯芭守子云。
意气有馀功用少,相望千里定能勤。
正学元非世,能诗新有声。
诸公交郑季,多士闭何生。
泛爱经过数,移书底里倾。
又为淮海别,病眼向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