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驱滕六似哀号,为恨侬家辇筑劳。
转日可无双岫在,碍云真有一峰高。
经营意匠输天巧,掩映诗斑上鬓毛。
西蜀雪山谁是假,同归沧海作春涛。
风驱滕六似哀号,为恨侬家辇筑劳。
转日可无双岫在,碍云真有一峰高。
经营意匠输天巧,掩映诗斑上鬓毛。
西蜀雪山谁是假,同归沧海作春涛。
这首诗以戏筑雪假山为题,巧妙地将自然与人工、现实与想象交织在一起,展现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和对艺术创造的深刻理解。
首联“风驱滕六似哀号,为恨侬家辇筑劳”以风声比作滕六(古代神话中的雪神)的哀鸣,表达了对人工堆砌雪山的辛劳与无奈,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然造物的敬畏之情。滕六的哀号似乎是对人类干预自然行为的一种抗议,而“侬家辇筑劳”则直接点明了人为堆雪的艰辛过程。
颔联“转日可无双岫在,碍云真有一峰高”运用对比手法,一方面描绘了阳光下雪山的消失(“转日可无双岫在”),另一方面强调了山峰在云雾中突出的高度(“碍云真有一峰高”)。这种景象既展现了自然界的瞬息万变,也暗示了人工堆砌的雪山在自然面前的微不足道。
颈联“经营意匠输天巧,掩映诗斑上鬓毛”进一步揭示了人工与自然的关系。诗人承认自己在设计和建造雪山时,尽管倾注了心思和技艺(“经营意匠”),但最终还是无法超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输天巧”)。同时,这一联也暗含了诗人年华老去的感慨,通过“诗斑上鬓毛”这一细节,形象地表达了岁月在诗人身上留下的痕迹。
尾联“西蜀雪山谁是假,同归沧海作春涛”将主题升华,将人工堆砌的雪山与自然界的雪山相提并论,提出“真假”之辨,暗示了人工与自然、虚幻与真实的界限。最后,“同归沧海作春涛”则以大海春潮的广阔与生机,象征着无论人工还是自然,最终都将融入宇宙的浩瀚之中,展现出一种宏大的生命观和宇宙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雪假山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反映了其对艺术创作与自然规律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探索。
人言桑乾北,六月少炎热。
我行李老谷,流汗还病暍。
疲马鞭不进,况复碍车辙。
翠岩石幽幽,久晴涧泉竭。
牛羊放山椒,穹庐补林缺。
投宿山店小,子规啼夜血。
南归空有怀,闻之愧刚决。
顾方上滦阳,玉堂看秋月。
更阑不成寐,声声山竹裂。
期是明年春,相闻在吴越。
三月云愁百里阴,太湖浪激三州白。
浙江亭远乱帆飞,西兴渡溟千花湿。
千年绝艺洪谷子,身在太行秋色里。
万里云飞木落时,遥写栏干半空起。
小槽新压真珠滴,擎向碧桃花下吸。
惟馀赤日并光辉,未许妖姬比颜色。
长天孤鸟没,落日大江深。
水夹徐邳去,河兼汴泗来。
一扫苛秦法,重恢大汉风。
飞云浮画栋,旭日丽高牙。
悬空飞万瀑,拔地立千峰。
落花萦剑佩,高柳映帆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