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迹出尘表,寓身双树林。
如何小子伉,亦有超世心。
担书从我游,携手广川阴。
云开夏郊绿,景晏青山沈。
对榻遇清夜,献诗合雅音。
所推苟礼数,于性道岂深。
隐拙在冲默,经世昧古今。
无为率尔言,可以致华簪。
远迹出尘表,寓身双树林。
如何小子伉,亦有超世心。
担书从我游,携手广川阴。
云开夏郊绿,景晏青山沈。
对榻遇清夜,献诗合雅音。
所推苟礼数,于性道岂深。
隐拙在冲默,经世昧古今。
无为率尔言,可以致华簪。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寄情山水的生活状态。开篇“远迹出尘表,寓身双树林”即设定了一个超然物外的意境,诗人似乎找到了一个远离尘嚣的净土,在两棵大树下安顿身心。
紧接着,“如何小子伉,亦有超世心”表现了诗人对于年轻时的志同道合之人的怀念与赞美,他们或许在物质上不富裕,但内心充满了超脱尘世的高远理想。"担书从我游,携手广川阴"则描绘了一种闲适自得的生活图景,诗人手持书籍,与友人携手漫步于广阔的河川之旁。
“云开夏郊绿,景晏青山沈”是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云开露出的夏日乡村之绿,以及傍晚时分青山深沉的色彩,都显得十分生动。"对榻遇清夜,献诗合雅音"则转入了一个宁静的夜晚场景,诗人在安静的夜里,面对着友人的床榻,献上自己的诗篇,与对方共享这份文雅之声。
“所推苟礼数,于性道岂深”一句,诗人似乎在探讨生活中的礼节与内心的修养,是不是这些外在的礼仪也能触及到人的本性,进而达到一种深刻的生命领悟。"隐拙在冲默,经世昧古今"则表达了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诗人在平静中隐藏自己的才华,历经世事的变迁,却也让人难以辨识古往今来的痕迹。
最后,“无为率尔言,可以致华簪”显得有些哲理,诗人主张顺其自然,不做无谓的言语,因为这种不加雕饰的话语,本身就能点缀出生活中的美好与真挚。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内心世界的深刻探讨,展现了诗人对于一种超然物外、清净自守的生活态度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