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廊四注塔中起,五月殿阴作商气。
竹床午枕耐睡魔,宝铎天风吹佛事。
小冠捧腹绕檀栾,坐隐应迷日下山。
骑马归来还执热,蚊雷虺虺满人间。
连廊四注塔中起,五月殿阴作商气。
竹床午枕耐睡魔,宝铎天风吹佛事。
小冠捧腹绕檀栾,坐隐应迷日下山。
骑马归来还执热,蚊雷虺虺满人间。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西寺避暑的情景,充满了宁静与清凉之感。
首句“连廊四注塔中起”,以连绵的廊道和高耸的佛塔开篇,营造出一种宏伟而又静谧的氛围。接着,“五月殿阴作商气”一句,点明时间是炎热的五月,但殿内却有一丝凉意,仿佛能感受到清风拂面,暗示着避暑之所的清凉。
“竹床午枕耐睡魔”描绘了午后的慵懒时光,竹床和午枕为避暑之人提供了舒适的休息环境,仿佛能抵抗住夏日的倦怠。“宝铎天风吹佛事”则进一步渲染了寺庙的氛围,宝铎在天风的吹拂下,发出悠扬的声音,似乎在进行着某种神圣的仪式,增添了诗的宗教色彩和神秘感。
“小冠捧腹绕檀栾”描绘了一群人围绕着寺庙中的树木(檀栾)嬉戏、游玩的场景,他们戴着小帽,捧腹大笑,享受着避暑的乐趣。“坐隐应迷日下山”则表达了他们在寺庙中忘却时间流逝,沉浸在悠闲自得的时光里,直到太阳西下,才意识到一天已过。
最后一句“骑马归来还执热,蚊雷虺虺满人间”描述了夏日傍晚,人们骑马归来时,仍感到酷热难耐,而此时,蚊虫的嗡嗡声和蛇的嘶嘶声充斥着整个世界,反衬出避暑之地的清凉与宁静,让人更加珍惜那份难得的清凉与宁静。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场景,展现了夏日避暑的乐趣与寺庙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传达了对自然与宁静生活的向往。
竹堂梅花一千树,晴雪塞门无入处。
秋官黄门两诗客,珂马西来为花驻。
老翁携酒亦偶同,花不留人人自住。
满身毛骨沁冰影,嚼蕊含香各搜句。
酒酣涂纸作横斜,笔下珠光湿春露。
只愁此纸卷春去,明日重来花在地。
日既去,日复来。
来如赴,去如颓。
来是谁约?
去是谁推?
一来一去,彼此自禅续。
无与我事,何故使我心惊猜?
似乎少年有根是汝拔,老丑无种是汝栽。
百年所算三万六千日,自我而数指作枚。
我今行年已七十,历日二万五千枚。
所该百而去七大大半,又复使我心惊呆。
虽欲不惊呆,猛见霜丝雪缕垂两腮。
何况人生不满百,疾乌捷兔又如此而相催。
我思天地灵长之气十二万九千六百年,然后运穷劫尽荡而为灰。
吾人亦谓参三才,胡乃其气短索不得相追陪。
准天地而言,人眇尘海之一埃。
慨岁月之玩人,同今古而一雷。
我无长绳系日住,亦无长戈挥日回。
亦不知学仙能久视,亦不知托佛能轮回。
而今而后,去之日付一杯,来之日付一杯,不忧罄其瓶,耻其罍。
春暖秋凉,山边水隈,访黄菊,寻白梅。
秋月自与吾虑净,春云自与吾怀开。
昼游之地吾蓬莱,夕息之处吾夜台。
以殇视我吾老大,以彭视我吾婴孩。
信寿夭,吾何以外。
请享此见在,不乐胡为哉!
《悯日歌(弘治丙辰,七十岁作)》【明·沈周】日既去,日复来。来如赴,去如颓。来是谁约?去是谁推?一来一去,彼此自禅续。无与我事,何故使我心惊猜?似乎少年有根是汝拔,老丑无种是汝栽。百年所算三万六千日,自我而数指作枚。我今行年已七十,历日二万五千枚。所该百而去七大大半,又复使我心惊呆。虽欲不惊呆,猛见霜丝雪缕垂两腮。何况人生不满百,疾乌捷兔又如此而相催。我思天地灵长之气十二万九千六百年,然后运穷劫尽荡而为灰。吾人亦谓参三才,胡乃其气短索不得相追陪。准天地而言,人眇尘海之一埃。慨岁月之玩人,同今古而一雷。我无长绳系日住,亦无长戈挥日回。亦不知学仙能久视,亦不知托佛能轮回。而今而后,去之日付一杯,来之日付一杯,不忧罄其瓶,耻其罍。春暖秋凉,山边水隈,访黄菊,寻白梅。秋月自与吾虑净,春云自与吾怀开。昼游之地吾蓬莱,夕息之处吾夜台。以殇视我吾老大,以彭视我吾婴孩。信寿夭,吾何以外。请享此见在,不乐胡为哉!
https://shici.929r.com/shici/dBkP9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