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里安禅处,生涯一印灰。
经年乞食过,昨日谏臣来。
愧把黄梅偈,曾酬白雪才。
因令识鸟迹,重叠在苍苔。
竹里安禅处,生涯一印灰。
经年乞食过,昨日谏臣来。
愧把黄梅偈,曾酬白雪才。
因令识鸟迹,重叠在苍苔。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隐居生活的宁静与淡泊,以及他对于往日交往的回忆和反思。开篇“竹里安禅处,生涯一印灰”两句,设定了一种超然物外、心灵得以安顿的境界。竹林之中,一片静谧,时间仿佛凝固成灰,显现出诗人对于尘世纷扰的超脱。
“经年乞食过,昨日谏臣来”两句,则透露出诗人隐居生活的艰辛和他与外界交流的稀少。长久以来,他可能依赖于乞食以维持生计,而昨日那位谏臣的到来,则打破了这份宁静,带来了来自世俗的信息或是牵绊。
“愧把黄梅偈,曾酬白雪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过去文采飞扬、与人酬酢的生活感到些许懊悔。他提及“黄梅偈”,可能指的是他过去创作的某种形式或内容的诗歌;而“白雪才”则是对当时著名诗人王之涣的雅号,表明在过去,自己曾与这位才子有过交流和酬唱。
最后,“因令识鸟迹,重叠在苍苔”两句,则是诗人对于自然界的观察和感悟。他通过观察鸟儿的足迹,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循环,这些自然之物反复出现在苍苔之上,形成了一种永恒的轮回。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个人对于生活态度的选择,更深层次地探讨了隐逸与世俗、过去与现在、时间与生命等主题。
金塘滟潋秋波长,红兰叶叶裙带香。
美人照水如照镜,自见清眸自断肠。
画师何处传深意,一点靥黄新破睡。
矫如天际下飞鸾,水面落花羞靡靡。
他时日映桑枝寒,东方千骑停金鞍。
在地愿为池沼水,只与蛾眉对面看。
相看脉脉情无底,相对终成路傍子。
君不见渐台水深鹊驾齐,浮槎无路空悲啼。
朔风鸣枯桑,寒冰合井泉。
万物皆知时,夫我独何言。
翳翳掩兰室,心思悁已繁。
故人一来斯,音旨良未愆。
问讯我无恙,单车度千山。
笑指青镜中,携此白发还。
暮景来飞腾,儒墨两徽缠。
坐忘先师训,无闻送华年。
逝水昧还期,菁华知暗迁。
一觞且尽醉,醉醒两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