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居右,华盖居后。象居其间,不几培塿。
爰架余宫,爰栖余踪。坐而睨之,主卑客崇。
卑者当足,崇者当目。
崇卑不同,余却得象之精,忘象之形。
筑堂对象,拔翠横青。有粲兮色,有涵兮德。
柳下之介,伯夷之特。颜之坐忘,孔之屏息。
彼混莫伦,余配以仁。彼矫莫亲,余交以神。
无彼无此,孰主孰宾。余爱之溺,孰不云癖。
象山难忘,道山可易。于彼游心,于此扫迹。
芙蓉居右,华盖居后。象居其间,不几培塿。
爰架余宫,爰栖余踪。坐而睨之,主卑客崇。
卑者当足,崇者当目。
崇卑不同,余却得象之精,忘象之形。
筑堂对象,拔翠横青。有粲兮色,有涵兮德。
柳下之介,伯夷之特。颜之坐忘,孔之屏息。
彼混莫伦,余配以仁。彼矫莫亲,余交以神。
无彼无此,孰主孰宾。余爱之溺,孰不云癖。
象山难忘,道山可易。于彼游心,于此扫迹。
这首诗《爱山堂》由宋代诗人曾丰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山的喜爱之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独特感悟。
首句“芙蓉居右,华盖居后”以芙蓉与华盖为喻,形象地描绘了山的形态,右侧如芙蓉般挺拔,后方似华盖般覆盖,展现出山的壮丽与高耸。接下来,“象居其间,不几培塿”则将山比作大象,与小土丘形成对比,强调了山的雄伟与壮观。
“爰架余宫,爰栖余踪。坐而睨之,主卑客崇。”这里诗人将自己置于山下,以山为宫,以山为客,表达了对山的敬畏与仰慕。山的地位崇高,而人则显得渺小,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卑者当足,崇者当目。崇卑不同,余却得象之精,忘象之形。”进一步阐述了山与人的关系,山的崇高让人望而生畏,而山的低矮则让人脚踏实地。诗人在此找到了内心的平静,超越了外在的形象,达到了心灵的契合。
“筑堂对象,拔翠横青。有粲兮色,有涵兮德。”诗人想象在山的对面建造一座堂,周围绿树环绕,色彩斑斓,寓意着山的美丽与品德。这不仅是对山的赞美,也是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柳下之介,伯夷之特。颜之坐忘,孔之屏息。”这里引用了古代贤士的故事,将山比作君子,表达了对山的敬仰与向往。颜回的“坐忘”和孔子的“屏息”,都是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山的热爱与内心的平和。
“彼混莫伦,余配以仁。彼矫莫亲,余交以神。”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人与山的关系,山的浑厚与博大,诗人以仁德相配;山的刚直与正直,诗人以神交相交。这种超越物质层面的连接,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情感寄托。
“无彼无此,孰主孰宾。余爱之溺,孰不云癖。”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山的深厚情感,无论身处何地,山都是他心中的主宰与宾客。他对山的热爱已经深入骨髓,成为了一种难以割舍的癖好。
整首诗通过对山的描绘与赞美,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与内心世界的探索,充满了哲理意味和情感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