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崖构飞阁,虚空磴道悬。上有积翠缥缈之层巅。
下有波涛迅激之深渊。
攀萝蹑梯乃可上,遁形养性真通元。
不知真人何处去,丹鼎烟飞迹俨然。
洞中飞出白蝙蝠,千年不死成真仙。
入朝曾应诏,步趋玉殿前。
臣本方外士,不能缀班联。能令开元天子万万年。
吁嗟乎蜀道险巇不可以径度,何不掷杖成桥引入大罗天。
我来灵境瞻遗像,顿觉两腋习习凌风烟。
洞中果老头已白,人世求仙真可怜。
危崖构飞阁,虚空磴道悬。上有积翠缥缈之层巅。
下有波涛迅激之深渊。
攀萝蹑梯乃可上,遁形养性真通元。
不知真人何处去,丹鼎烟飞迹俨然。
洞中飞出白蝙蝠,千年不死成真仙。
入朝曾应诏,步趋玉殿前。
臣本方外士,不能缀班联。能令开元天子万万年。
吁嗟乎蜀道险巇不可以径度,何不掷杖成桥引入大罗天。
我来灵境瞻遗像,顿觉两腋习习凌风烟。
洞中果老头已白,人世求仙真可怜。
这首诗描绘了张果洞的壮丽景象与神秘氛围,通过生动的笔触展现了洞穴内外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人物的风采。
首先,诗人以“危崖构飞阁,虚空磴道悬”开篇,形象地描绘了张果洞所在环境的险峻与奇特,飞阁悬空,磴道在虚空中蜿蜒,营造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接着,“上有积翠缥缈之层巅。下有波涛迅激之深渊”,进一步展示了洞穴的高耸与深邃,上接云霄,下临深渊,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
“攀萝蹑梯乃可上,遁形养性真通元”则描述了进入洞穴的艰难过程,需要借助藤蔓和阶梯攀登,而洞内则是修身养性、领悟宇宙奥秘的圣地。接下来,“不知真人何处去,丹鼎烟飞迹俨然”,诗人对张果这位传说中的仙人的追忆,丹鼎的烟雾仿佛还在空中飘荡,留下了不灭的痕迹,表达了对仙人智慧与德行的敬仰。
“洞中飞出白蝙蝠,千年不死成真仙。入朝曾应诏,步趋玉殿前。臣本方外士,不能缀班联。能令开元天子万万年。”这一段通过白蝙蝠的象征,暗示了张果洞内的神秘力量,以及他与帝王之间的联系。张果曾被召入朝中,与皇帝共事,虽为隐士,却能影响国运,使君主得以长治久安。
最后,“吁嗟乎蜀道险巇不可以径度,何不掷杖成桥引入大罗天。我来灵境瞻遗像,顿觉两腋习习凌风烟。洞中果老头已白,人世求仙真可怜。”诗人感慨于蜀道的艰险,提出如果能以杖为桥,便可通向仙境。自己来到这神圣之地,瞻仰先贤遗像,顿感羽化登仙,两腋生风,超脱尘世。同时,也对世人追求仙道的艰辛表示同情,表达了对张果洞及其所蕴含的超凡智慧的向往与敬仰。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与细腻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张果洞的自然美景与历史故事,更传达了对仙道精神的深刻感悟与追求,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对自然与超自然现象的浪漫主义情怀。
燕赵有佳人,羞作凡家妇。
少心在深闺,步履不轻举。
十三学画眉,十五工织组。
绿鬓整新妆,膏沐时为理。
荆玉镂华簪,大秦珠作珥。
木难间珊瑚,黄金饰翠羽。
佩以青琅玕,罗袂翩翩举。
吐气若兰馨,未为金屋贮。
常恐群芳歇,缅然怀独处。
玉帛将充庭,闻者慕俦侣。
秉尚实自殊,媒氏亦何苦。
愿以金石心,及时配君子。
我行鹿水上,遥望鹿溪东。
霁月出深碧,乱山悬半空。
东北为肚岭,东南为燄峰。
峰峰何奇崛,九十有九重!
群峦竞绿缛,万树含翠浓。
翠岫破荒起,朵朵青芙蓉。
鸟声啼竹林,又闻隔林钟。
循溪行不已,人家四、五里。
行尽青溪头,万冢乱烟起。
沙薯百顷红,芦黍千村紫。
谽谺春水桥,迢递夕阳市。
登桥望阴翳,云涛互亏蔽。
沧海从西来,潮水向东逝。
夕霭苍茫时,山海渺无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