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花复种蔬,色香乃兼擅。
以之写丹青,生气更葱茜。
此笔能双行,如上宣和殿。
此味可自知,莫上苍生面。
小技虽雕虫,绘事悟后绚。
试开绿野堂,懒作河阳县。
种花复种蔬,色香乃兼擅。
以之写丹青,生气更葱茜。
此笔能双行,如上宣和殿。
此味可自知,莫上苍生面。
小技虽雕虫,绘事悟后绚。
试开绿野堂,懒作河阳县。
这首诗描绘了画家在创作时的用心与追求,以及作品完成后对观者的影响。首句“种花复种蔬,色香乃兼擅”运用比喻手法,将绘画比作种植花卉与蔬菜,不仅注重色彩的美丽,也强调香气的吸引,暗示画作不仅视觉上引人入胜,还蕴含着某种精神上的愉悦与和谐。
接着,“以之写丹青,生气更葱茜”进一步阐述了画作的生命力与生机勃勃的特点,通过丹青(即绘画)来表现自然界的活力,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充满生机。
“此笔能双行,如上宣和殿”则赞美了画家的技艺高超,如同在皇宫中挥洒自如,暗示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水平。
“此味可自知,莫上苍生面”表达了作品的真正韵味只有欣赏者自己才能体会,不应仅仅为了迎合大众而创作,强调了艺术作品的个性化和独立性。
“小技虽雕虫,绘事悟后绚”指出即便是微小的技艺,经过深思熟虑和领悟之后,也能绽放出绚烂的光彩,鼓励艺术家不断探索和创新。
最后,“试开绿野堂,懒作河阳县”表达了诗人希望在宁静的环境中欣赏艺术,远离尘嚣,享受艺术带来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暗含了对过于商业化、世俗化的艺术创作的批评。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绘画艺术的赞美和反思,展现了作者对于艺术真谛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艺术创作自由与个性化的倡导。
虏龙迤北道应昌,八月飞雪六月霜。
阴风萧飒百草僵,牛羊陇坂狐兔罔。
破邮古庙人鬼静,傍植巨木百尺强。
孤根绵绵蛰幽上,枝斡直上凌穹苍。
何年堂堂十八公,会朝侍立冠剑长。
中有二公能死节,张许崛强存睢阳。
馀生幸或逃斤斧,远地何由远栋梁。
西江行客苦好事,一见摧之袖裹藏。
摩挲老眼识奇怪,与作万里神苍茫。
寒斋无复丁生梦,复内惟闻苻藿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