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溪头寺,虫声满橘洲。
倚栏香径晚,移石太湖秋。
古树云归尽,荒台水更流。
无人见惆怅,独上最高楼。
明月溪头寺,虫声满橘洲。
倚栏香径晚,移石太湖秋。
古树云归尽,荒台水更流。
无人见惆怅,独上最高楼。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山古寺的宁静夜景。开篇“明月溪头寺,虫声满橘洲”两句,以清澈的明月和繁星般的虫鸣作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生动的氛围。溪头的寺庙在夜色中显得格外宁静,而远处的橘洲则是虫鸣声所充盈,让人仿佛能够听见那遥远的自然之声。
接着,“倚栏香径晚,移石太湖秋”两句,诗人倚靠在栏杆上,感受着夜晚花香满径的美好,同时也将视线转向了远处的太湖,表达了一种对秋天的无限留恋和赞美。这里的“移石”可能指的是在太湖边筑堤或布景石,以此来欣赏秋色的变换。
第三句“我树云归尽,荒台水更流”,诗人观察到古老的树木上云雾渐渐散去,而那荒废的台榭旁,水流却依旧不息。这两种自然景象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时间静止而又不断流转的画面。
最后,“无人见惆怅,独上最高楼”两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哀愁。在这宁静的夜晚,没有人能够理解他这种情感,所以他选择独自一人登上最高的楼阁,似乎是为了更好地放眼四望,也或许是为了寻找心灵的慰藉。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孤寂,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深深赞美。
祇园通辇道,绛刹耸崔嵬。
日月瞻天近,烟霞接地回。
黄金铺净域,白玉甃层台。
池涌青莲现,窗临碧树开。
塔凌霄汉起,钟唤海潮回。
天女将花至,龙王献宝来。
佛灯澄霁月,僧呗隐春雷。
香积分厨供,醍醐荐茗杯。
波光摇演漾,林影共徘徊。
听法谁能难,题诗强自裁。
雄期过雁宕,胜已压天台。
寄谢同游侣,何年此重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