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惟陈简斋,与鹤山魏公。
堂堂二先生,后学之所宗。
遗迹所到处,百世犹高风。
武冈有向氏,乃祖家诗礼。
简斋曾来访,鹤山亦踵至。
二先生来时,草木亦光贲。
主人局蹐迎,出门见大宾。
大带束深衣,整容而肃襟。
揖客坐上坐,樽酒与细论。
向氏家本儒,苦无黄金籯。
惟有无加庄,留以遗子孙。
此庄不在田,非谓三百囷。
庄者敬之谓,为学之入门。
乃祖燕后人,有书便不贫。
能令二先生,肯来共斯文。
向来吾南昌,隐者苏云卿。
魏公令地主,而来访一民。
匹夫道义重,王侯失其尊。
古人不傲士,此风今犹存。
恭惟陈简斋,与鹤山魏公。
堂堂二先生,后学之所宗。
遗迹所到处,百世犹高风。
武冈有向氏,乃祖家诗礼。
简斋曾来访,鹤山亦踵至。
二先生来时,草木亦光贲。
主人局蹐迎,出门见大宾。
大带束深衣,整容而肃襟。
揖客坐上坐,樽酒与细论。
向氏家本儒,苦无黄金籯。
惟有无加庄,留以遗子孙。
此庄不在田,非谓三百囷。
庄者敬之谓,为学之入门。
乃祖燕后人,有书便不贫。
能令二先生,肯来共斯文。
向来吾南昌,隐者苏云卿。
魏公令地主,而来访一民。
匹夫道义重,王侯失其尊。
古人不傲士,此风今犹存。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文人雅集的图景,通过对两位先生即陈简斋和魏公的尊崇,以及他们与向氏家族交往的情形,展现了古代士大夫之间的高洁情谊和文化追求。诗中不仅赞美了二位先生的高风亮节,更通过向家的无加庄这一物证,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财富的精神价值观。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笔触,将简斋、鹤山两位先生的到来描写得如同神明降临,连草木都为之光彩。主人迎接二先生的隆重礼仪,以及向氏家族作为儒家传统的守护者,虽然没有黄金财富,但有无加庄这一精神象征,这一切都表达了诗人对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的重视。
最后,诗中提及隐逸苏云卿和魏公的地主身份,以及他们之间基于道义而建立起的平等关系,反映出古代士大夫间虽身处不同的社会地位,但在精神追求上却能够超越物质差异,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平等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