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上晴烟拂柳条,溪边游子促征桡。
平芜渺渺沧波阔,野树依依别路遥。
三月莺花归上国,一篷烟两过枫桥。
何时重踏金陵道,携手东风话六朝。
溪上晴烟拂柳条,溪边游子促征桡。
平芜渺渺沧波阔,野树依依别路遥。
三月莺花归上国,一篷烟两过枫桥。
何时重踏金陵道,携手东风话六朝。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浦玉在青溪边分别的情景,充满了离别的哀愁与对未来的憧憬。首句“溪上晴烟拂柳条”,以轻柔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春日清晨,阳光照耀下溪边柳条被晨雾轻轻拂过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接着,“溪边游子促征桡”一句,点明了友人即将远行的事实,其中“促”字生动地表达了离别时的急切与不舍。
“平芜渺渺沧波阔,野树依依别路遥”两句,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场景。广阔的草地与深邃的水面相接,显得辽阔而空旷;远处的树木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为友人的离去而感伤。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
“三月莺花归上国,一篷烟两过枫桥”则将思绪拉回现实,点明了友人即将前往的目的地——上国,以及途经的枫桥。这里的“一篷烟”既指友人乘坐的小船,也暗含了离别的烟云,形象地表现了离别的瞬间。枫桥作为地点的标志,不仅增加了地理上的具体感,也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最后,“何时重踏金陵道,携手东风话六朝”表达了诗人对未来重逢的期待与憧憬。在这句中,“金陵道”象征着友人即将前往的地方,而“携手东风话六朝”则寄托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再次相聚的渴望。整首诗在离别的哀愁中蕴含着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唱彻阳关调。
伴行人、梅拂征鞍,晓霜寒峭。
金甲雕戈开玉帐,尊俎风流谈笑。
看策马、从容江表。
自是药阶苔砌客,卷经纶、且泛芙蓉沼。
襟量阔,江面小。
允文事业从容了。
要岷峨人物,後先相照。
见说君王曾有间,似此人才多少。
便咫尺、云霄清要。
四世三公毡复旧,况蜀珍、先已登廊庙。
但侧耳,听新诏。
长啸山中卧。
叹从前、二十年来,因循空过。
自是惺惺井了了,奈这五行尚左。
遇好事、许多磨挫。
浩荡醉乡狂莫检,算傍人、笑得唇焦破。
谁信道,只恁么。
从今牢把江湖柁。
要做些勋业,归来则个。
不见彭余朱李辈,总是白身人作。
震耀得、声名许大。
万一老天青眼顾,又何难、印佩黄金颗。
时来到,也还我。
冷眼三边处。
喜舍人、水滨跃马,上京西路。
三国英雄千载矣,开胜依然如故。
这勋业、向谁分付。
袖里翰林风月手,也何妨、戮力风寒护。
谈笑暇,诗吟虏。
岘山几载无人顾。
幸如今、翦除荆棘,扫清飙雾。
换得东南新局面,政欠十分著数。
算人物、须还羊杜。
玉帐筹边机会好,把规模、赶出中原去。
天下事,书生做。
薄晚收残暑。
叹西风、暗换流年,又还如许。
鸦背斜阳初敛影,云淡新凉天宇。
人袖手、阑干凝伫。
邻笛唤将乡思维动,听秋声、又人梧桐雨。
秋到也,尚羁旅。
故人只在江南渚。
想应嫌、久恋东华,软红尘土。
寄远裁衣知念否。
新月家家砧杵。
魂梦想、鹅黄金数。
雁影不来天更远,写书成、欲寄凭谁与。
知客恨,两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