舣舟入林径,苍然岚气生。
湖流欲尽处,楼阁凌虚明。
好山解招客,夹道松桧青。
缘径造平麓,上有庭宇清。
眷怀庐陵公,昔日斯堂成。
隔江诸峰峦,平视如弟兄。
奔赴入堂下,一一排云屏。
风流贤守意,亮抱山林情。
乃知见地高,驱役群山灵。
我来拜公像,石壁多题铭。
短垣杂花倚,隔树春禽鸣。
额堂仰画肚,隶迹留遗馨。
眼底更平望,列岫青冥冥。
悄然泉石境,珍重千秋名。
醉翁真意在,不独环滁亭。
舣舟入林径,苍然岚气生。
湖流欲尽处,楼阁凌虚明。
好山解招客,夹道松桧青。
缘径造平麓,上有庭宇清。
眷怀庐陵公,昔日斯堂成。
隔江诸峰峦,平视如弟兄。
奔赴入堂下,一一排云屏。
风流贤守意,亮抱山林情。
乃知见地高,驱役群山灵。
我来拜公像,石壁多题铭。
短垣杂花倚,隔树春禽鸣。
额堂仰画肚,隶迹留遗馨。
眼底更平望,列岫青冥冥。
悄然泉石境,珍重千秋名。
醉翁真意在,不独环滁亭。
这首清代诗人曾元澄的《平山堂》描绘了诗人泊船深入林间小径,被四周苍翠的山岚所包围,湖水尽头的楼阁若隐若现,显得高耸而明亮。他感叹好山仿佛懂得吸引游人,沿途松桧夹道,清新宜人。行至山脚,庭院屋宇清静,让他想起了庐陵公的功绩,眼前山峰如兄弟般排列,仿佛都受其精神感召。
诗人步入堂下,感受到前任官员的风雅情怀,他们如同驾驭山川的灵秀,将平山堂打造得名垂千秋。在石壁上,题铭众多,显示出对先贤的敬仰。周围的环境宁静美好,花树依墙,鸟语春鸣,堂前的壁画和隶书字迹更是留下了历史的韵味。远眺,连绵的山峦在青天之下,显得深远而幽静。
诗人深感醉翁之意不仅在于环滁亭,更在于这种与自然山水的交融,以及对高尚品德的追求。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平山堂的景致,表达了对先贤的缅怀和对山水风流的赞美,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溪上高眠与鹤闲,开樽留我待柴关。
园林月白秋霖歇,一夜泉声似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