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入西河地,归心见梦馀。
蒲萄怜酒美,苜蓿趁田居。
少妇能骑马,高年未识书。
清明重农谷,稍稍把犁锄。
乍入西河地,归心见梦馀。
蒲萄怜酒美,苜蓿趁田居。
少妇能骑马,高年未识书。
清明重农谷,稍稍把犁锄。
这首诗描绘了灵州地区的生活景象与农事活动,洋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
首句“乍入西河地”,诗人刚踏入这片土地,内心充满了对新环境的好奇与期待。接着,“归心见梦馀”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即使身在异乡,那份思乡之情依然萦绕心头,如同梦境一般难以忘怀。
“蒲萄怜酒美,苜蓿趁田居。”这两句生动地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风貌。葡萄园里,人们喜爱那甘甜的葡萄酒;而田间地头,苜蓿与庄稼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田园画卷。这里不仅有自然美景,更有生活的甜美与希望。
“少妇能骑马,高年未识书。”这一对比鲜明的描述,反映了灵州地区男女角色分工的不同以及教育普及程度的差异。年轻女子能够骑马,显示出她们的独立与自由;而年长者中可能有人还未识字,这或许反映了当时社会教育条件的限制。
最后,“清明重农谷,稍稍把犁锄。”清明时节,正是春耕播种的好时机,农民们开始忙碌起来,拿起犁锄,投入到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农事活动中。这一句不仅体现了农耕文化的传统与重要性,也蕴含着对辛勤劳动的赞美和对丰收的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灵州地区的风土人情、农事活动以及人民的生活状态,展现了元代边疆地区独特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
有手但荷锄,有口但饮酒。
荷锄无贤愚,饮酒忘是否。
人心变幻夫何穷,饥仇饱恩如追风,老子畏避走胡中,刘翁强解事,下视人间世。
薄天帖帖彼为谁,玉龙十二鞭不逝。
吁嗟乎,天帝之尊犹尔为,群生闷闷何所之。
兼山忽中分,屹屹势难动。
绝涧驾修梁,有马不能纵。
谁运昆吾刀,雌雄截螮蝀。
轻捷与蹒跚,到此两无用。
造化设危机,恐遭仓猝中。
如随地轴回,未许天门羾。
入险群猿迎,出险怪禽送。
劳生敢告劳,痛定远思痛。
安得奇肱车,万里云程控。
君家紫藤看最好,虺结虬蟠势夭矫。
千条络格影倒垂,万穟捎桅风乍袅。
东皇留取伴残春,破萼漫嫌开不早。
花时主客每盘桓,朗咏长吟恣幽讨。
紫云焰暖结流苏,罨画丛深张羽葆。
幕天冉冉欲成阴,绣地斑斑浑未扫。
蜂声卓午晴更喧,蝶影斜阳暮犹绕。
晨浇底用井华汲,日炙何愁碎英稿。
横空出雾爱丰茸,直上搴云自缥缈。
罗囊戏赌忆诸郎,锦髻斜牵嗤一老。
年年花底具尊壶,坐藉莓苔荐清醥。
醉来兴发擘银笺,狂态真成被花恼。
莫将金谷比繁华,自有仙游拟蓬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