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沥声中玉枕支,新凉几许费嗟咨。
湿淋蛩怨阶旁藓,冷逼乌眠苑外枝。
秋垄乍欣滋麦候,茅檐还虑授衣时。
由来治理惭三五,不寐中宵展转思。
淅沥声中玉枕支,新凉几许费嗟咨。
湿淋蛩怨阶旁藓,冷逼乌眠苑外枝。
秋垄乍欣滋麦候,茅檐还虑授衣时。
由来治理惭三五,不寐中宵展转思。
此诗描绘了秋夜雨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雨声、凉意、虫鸣、乌鸦、农田与茅屋等元素,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忧郁的氛围。首句“淅沥声中玉枕支”以拟人化的手法,将雨声比作轻轻支起玉枕的声音,形象地表现了雨声的轻柔与夜晚的宁静。接着,“新凉几许费嗟咨”则表达了对初秋微凉之感的感慨,引发思考。
“湿淋蛩怨阶旁藓,冷逼乌眠苑外枝”两句进一步描绘了雨后景象,蟋蟀在阶旁哀鸣,乌鸦在远处树枝上栖息,通过这些自然界的生物反应,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和季节的特征。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
“秋垄乍欣滋麦候,茅檐还虑授衣时”则转向对农业和生活实际的关注,秋雨对于庄稼生长的喜悦与对即将到来的冬衣准备的忧虑并存,体现了农民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生活必需品的考虑。
最后,“由来治理惭三五,不寐中宵展转思”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治理能力的谦逊自省,以及在深夜难以入眠时的深思,可能涉及对国家治理、个人修养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和自我反思的深刻洞察,具有浓郁的情感色彩和哲学意味。
汨汨衰双鬓,迢迢向两峰。
一尘消未了,万劫入无穷。
昧谷蛟龙雨,玄冥草木风。
自惭增上慢,吁骇问崆峒。
郎今落海滨,侬亦可怜身。
不见昌阳草,何曾生要津。
侬身不下堂,郎居隔江水。
虽则隔江水,思心日万里。
昔别于何时,十载参与商。
岂是无所见,狼嘴夜夜张。
夜夜抚素琴,恻恻生怨慕。
枯桐在膝上,梧子在何处。
融融四五月,婉婉采莲女。
海上无芙渠,谁则识莲子。
低头摘荷叶,举头看月光。
归来觅剪刀,为欢制衣裳。
终日对海棠,终夜不成寐。
何以不成寐,花开侬独自。
登楼看双星,蜘蛛在楼角。
绵绵腹中丝,求匹不能得。
欢去一何久,欢来一何晏。
来时何所赠,双双云锦段。
桥之筑,人痛哭。桥之崩,人不行。
不行犹自可,痛哭悲杀我。
虬须环卫蟒服尊,谁其坐者鱼朝恩。
砖厂供砖石窝石,役夫一丁钱七百。
五州十县走登登,前后两年方告毕。
沙河桥,千岁牢。渴杀道上人,旱杀田中苗。
愿天不雨水勿高,马蹄踏踏桥土裂,中有役夫膏与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