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丛台杳霭间,行人指点赵江山。
吕妃一去不归国,和璧他时亦入关。
月洞千年秋草长,眉池终古碧苔斑。
沧桑几变余陈迹,并作卢生一梦看。
百尺丛台杳霭间,行人指点赵江山。
吕妃一去不归国,和璧他时亦入关。
月洞千年秋草长,眉池终古碧苔斑。
沧桑几变余陈迹,并作卢生一梦看。
这首清代诗人郑大谟的《丛台》描绘了一幅历史遗迹与自然景观交织的画面。首句"百尺丛台杳霭间",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丛台之高且隐于云雾之中,给人以神秘而古老的感觉。"行人指点赵江山"则借路人的指点,暗示丛台与赵国历史的紧密联系。
接下来的两句"吕妃一去不归国,和璧他时亦入关",通过吕后的故事,寓言般地表达了世事变迁,珍贵物品也可能随历史潮流而流转。"月洞千年秋草长,眉池终古碧苔斑"进一步描绘了丛台的荒凉与沧桑,月洞和眉池历经千年,仍留存着岁月的痕迹,苔藓斑驳,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
最后两句"沧桑几变余陈迹,并作卢生一梦看",诗人以卢生梦蝶的典故,感慨丛台虽历尽沧桑,但终究只是过往的遗迹,如同一场梦幻,提醒人们要以超脱的心态看待历史的兴衰更迭。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丛台为载体,寓言历史变迁,富有哲理,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思考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