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树锦蒸霞。朱实清华。一丸寒玉裹红纱。
万颗累累闽海上,不数三巴。西域枉乘槎。
马乳休誇。剖开琼液碎丹砂。
异品即今谁第一,犹说江家。
高树锦蒸霞。朱实清华。一丸寒玉裹红纱。
万颗累累闽海上,不数三巴。西域枉乘槎。
马乳休誇。剖开琼液碎丹砂。
异品即今谁第一,犹说江家。
这首《荔枝(其一)浪淘沙》由明代诗人徐熥所作,通过对荔枝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荔枝的独特魅力与价值。
首先,“高树锦蒸霞。朱实清华。”这两句以“高树”为背景,将荔枝比作霞光中的锦绣,既形象地描绘了荔枝树的高大与繁茂,也突出了荔枝果实的鲜艳与美丽。接着,“朱实清华”则进一步强调了荔枝果实的色泽与清雅之美,形成了一种视觉上的强烈对比和美感享受。
接下来,“一丸寒玉裹红纱。”这一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荔枝比作包裹着红色纱布的寒玉,生动地表现了荔枝外表的晶莹剔透与内里鲜红的鲜明对比,同时也暗示了荔枝的珍贵与独特。
“万颗累累闽海上,不数三巴。”通过“万颗累累”描绘了荔枝的丰饶与密集,强调了荔枝在福建海域的广泛种植与丰收景象。“不数三巴”则通过对比,突出了荔枝产量之多,不仅在福建,甚至在其他地区也无法比拟,进一步凸显了荔枝的丰富与珍贵。
“西域枉乘槎。马乳休誇。”这两句表达了对其他地方水果的轻视,强调了荔枝的独特地位。其中,“枉乘槎”源自古代传说,借以说明其他地方的水果无法与荔枝相提并论;“马乳休夸”则是对其他水果的直接否定,进一步强化了荔枝的卓越品质。
最后,“剖开琼液碎丹砂。异品即今谁第一,犹说江家。”这两句赞美了荔枝的内在美——剖开后如琼浆般的汁液与如丹砂般鲜艳的果肉,以及其独特的风味。同时,提出疑问,即在众多水果中,荔枝是否仍能保持其独一无二的地位,暗示了荔枝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
综上所述,《荔枝(其一)浪淘沙》通过丰富的意象与巧妙的比喻,不仅描绘了荔枝的外在美与内在美,还表达了对荔枝独特价值的赞叹与肯定,是一首富有情感与艺术性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