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王念远民,哀此西南隅。
主者按其籍,取之尽锱铢。
扫地皆赤立,名独存版图。
竭泽傥未已,来年恐无鱼。
明诏甚宽大,宿负当蠲除。
主者惨不乐,何以充挽输。
刺史讵可信,殆将有为无。
遣官视故府,姑往考簿书。
簿书亦难凭,缘绝或欺予。
不如持明诏,却还桑大夫。
跋涉君徒劳,两驾泥轼车。
所幸得一欢,莫辞留斯须。
今晨属挑菜,啖我园中蔬。
蔬食君莫笑,郡县诚空虚。
天王念远民,哀此西南隅。
主者按其籍,取之尽锱铢。
扫地皆赤立,名独存版图。
竭泽傥未已,来年恐无鱼。
明诏甚宽大,宿负当蠲除。
主者惨不乐,何以充挽输。
刺史讵可信,殆将有为无。
遣官视故府,姑往考簿书。
簿书亦难凭,缘绝或欺予。
不如持明诏,却还桑大夫。
跋涉君徒劳,两驾泥轼车。
所幸得一欢,莫辞留斯须。
今晨属挑菜,啖我园中蔬。
蔬食君莫笑,郡县诚空虚。
这首宋诗《诏除虚额钱计庭遣简州通判王和叟再至谓考实未然也人日赠和叟一首》是晁公溯所作,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以及对官府财政管理的质疑。诗人以天王怜悯边远地区人民的苦难开篇,指出官府征税苛刻,以至于民不聊生,连土地都几乎被搜刮殆尽。尽管朝廷有宽大政策,欲免除旧债,但执行者却显得忧虑,担心无法落实,暗示了官僚体系可能存在腐败和推诿。
诗人提到派遣官员审查账目,但簿册难以信任,可能存在虚假。他建议直接依据朝廷的明诏行事,将钱款归还给百姓代表——桑大夫,认为官员们的奔波劳碌可能徒劳无功。他还提及自己在人日这天邀请王和叟共进蔬食,以此表达对简朴生活的倡导,同时也揭示了地方财政的空虚现状。
整首诗通过叙事和议论,反映了宋代社会的民生问题和官场弊病,具有一定的讽刺意味。
我本蠡湖人,来游湖上山。
生长山边未一至,抠衣独上山之湾。
湾中有庵庵外石,平广依稀似几席。
那知世上有沧桑,拾叶扫苔且休息。
我行至斯心大畅,全湖对面豁相向。
明如晓镜乍开奁,七十二峰一指掌。
湖水白茫茫,湖山清且绿。
长松飐风自在吟,引我歌作湖山曲。
曲成大笑题高处,惊起林禽舞云树。
夕阳无情催我还,长啸一声下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