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首初成六十馀,朝涂暮改费居诸。
谁将綵笔传于子,人怪青春小似余。
一笑拈花差易耳,三年刻楮欲何如。
梅兄樗叟俱枯槁,总把风光义让渠。
百首初成六十馀,朝涂暮改费居诸。
谁将綵笔传于子,人怪青春小似余。
一笑拈花差易耳,三年刻楮欲何如。
梅兄樗叟俱枯槁,总把风光义让渠。
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对自己作品不满意和不断修改,希望能够传承给后人的心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青春易逝的感慨,以及对友人梅兄风格相近却各有千秋的赞赏。
"百首初成六十馀,朝涂暮改费居诸。" 这两句表明诗人初次完成了一百首诗,但每天都在修改,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这种不断追求完美的心态是古代文人常有的写作状态。
"谁将綵笔传于子,人怪青春小似余。" 这两句中,“绣笔”指的是诗人的笔墨,即诗歌创作的技艺和才华。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希望有人能够继承自己的文学成就,同时也感慨于自己年轻时的形象已经不再,青春易逝令人感叹。
"一笑拈花差易耳,三年刻楮欲何如。" 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在艺术上的追求和挑剔,一笑之间便能写出像拈花一样轻松的佳作,但反观自己的作品,又觉得三年来所刻写下的文字还远远不够完美。
"梅兄樗叟俱枯槁,总把风光义让渠。" 这两句提到了诗人的朋友“梅兄”,可能是指与自己同样有才华的诗人或文友。在这里,“樗叟”指的是树木干枯,“枯槁”则形容文章或文学作品枯燥无味。这两句表达了对梅兄风格相近,且都在不断追求更好的文学创作。
整首诗通过诗人自述其写作过程和心路历程,展现了古代文人的严谨态度以及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同时也透露出时代背景下文人的相互砥砺与赞赏之情。
白云从何来,乃在计筹山。
山中古仙伯,翱翔白云间。
城市多嚣尘,山林幽且闲。
结屋松竹里,开窗泉石边。
清斋诵道德,焚香降神仙。
俯仰皆自得,洗心游泰玄。
税驾往从之,规买山下田。
蓺药扫白发,栽桃映红颜。
庶几林下意,期了区中缘。
丹成从师去,笑拍洪崖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