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书事八首·其三》
《书事八首·其三》全文
清 / 刘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终朝咄咄只书空,早用吾谋未必穷。

东道忽通秦失险,南风不竞楚无功。

谁知川壅防先溃,乍得风传内已讧。

咫尺洪都根本地,安危急切望群公。

(0)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刘绎所作的《书事八首》中的第三首。诗中以“终朝咄咄只书空”开篇,形象地描绘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无奈与迷茫,仿佛在空中徒劳地书写,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力感。

接着,“早用吾谋未必穷”一句,透露出诗人对于改变现状的思考和尝试,暗示了他可能曾有过一些策略或计划,但并未能彻底解决问题。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反映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个人力量的局限性。

“东道忽通秦失险,南风不竞楚无功”两句,运用典故,借历史事件来寓意当前局势。东道通秦意味着某种通道或联系的开辟,而秦失险则暗指原有的防御或优势丧失;南风不竞楚无功则可能象征南方势力未能有效对抗北方,或是楚国在竞争中未见成效。这两句通过历史的隐喻,揭示了形势的复杂性和变化。

“谁知川壅防先溃,乍得风传内已讧”进一步深化了对局势的分析。川壅防先溃,可能是指原本坚固的防线因某种原因(如内部疏漏或外部压力)而崩溃;风传内已讧,则暗示了内部的动荡和不安,即使表面上得到了某种消息或支持,实际上内部已经出现了分裂和混乱。

最后,“咫尺洪都根本地,安危急切望群公”将话题引向了具体的地点——洪都(今南昌),强调了该地区作为关键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安危急切望群公,则表达了诗人对当权者或集体行动的期待,希望他们能够采取果断措施,稳定局势,保护这一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引用和对现实问题的隐喻,展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局势的深刻洞察和忧虑,同时也表达了对解决之道的渴望。

作者介绍

刘绎
朝代:清

刘绎,字景芳,号詹岩,永丰人。道光乙未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加三品卿衔。有《存吾春斋诗钞》。
猜你喜欢

减字木兰花·其二杨花步弇州韵

纱窗梦起。极目玉关人万里。斜绾千条。

自古销魂是灞桥。春阴不尽。除却残莺谁借问。

陌上楼前。销得香闺几日怜。

(0)

浣溪纱·其一春闺

柳暖花寒雨似酥。流莺和梦觉来无。

东风料峭捲虾须。欲觅潇湘屏上路。

楚山如黛少双鱼。口脂慵点镜中朱。

(0)

丁亥南山登高·其三

忽惊佳节是重阳,旋买村醪旋拨忙。

烂醉已拚明日了,任他人笑使君狂。

(0)

过潼关

白头关吏诘来情,惭愧人人识姓名。

却说防秋曾到处,肃州尽是镇边城。

(0)

临别

钦州命下,太夫人宜有万里之忧。正以不孝跽谢。

太夫人慨然自慰且有义命之诫。

拜违之旦,又戒家人以勿泣为送,直沽舟中韵以记之。

临别慈亲意,分明义割恩。

是非如可辩,得丧岂须论。

在汝须安命,诸孙足应门。

古来轲母训,何必胜斯言。

(0)

春日杂兴和陈宣之韵·其一

嗟嗟荆山玉,璞中美不扬。

不殊瓦与砾,弃置官道傍。

一朝秦相国,琢成龙凤章。

沐浴献天子,千载仰馀光。

(0)
诗词分类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诗人
陈迩冬 吴梅 仇亮 王冷斋 陈衡恪 邱清泉 陈柱 姜忠奎 吕志伊 田桐 谭泽闿 翁文灏 陈从周 余菊庵 黄绮 陈仁德 邓潜 冯振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