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朝咄咄只书空,早用吾谋未必穷。
东道忽通秦失险,南风不竞楚无功。
谁知川壅防先溃,乍得风传内已讧。
咫尺洪都根本地,安危急切望群公。
终朝咄咄只书空,早用吾谋未必穷。
东道忽通秦失险,南风不竞楚无功。
谁知川壅防先溃,乍得风传内已讧。
咫尺洪都根本地,安危急切望群公。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刘绎所作的《书事八首》中的第三首。诗中以“终朝咄咄只书空”开篇,形象地描绘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无奈与迷茫,仿佛在空中徒劳地书写,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力感。
接着,“早用吾谋未必穷”一句,透露出诗人对于改变现状的思考和尝试,暗示了他可能曾有过一些策略或计划,但并未能彻底解决问题。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反映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个人力量的局限性。
“东道忽通秦失险,南风不竞楚无功”两句,运用典故,借历史事件来寓意当前局势。东道通秦意味着某种通道或联系的开辟,而秦失险则暗指原有的防御或优势丧失;南风不竞楚无功则可能象征南方势力未能有效对抗北方,或是楚国在竞争中未见成效。这两句通过历史的隐喻,揭示了形势的复杂性和变化。
“谁知川壅防先溃,乍得风传内已讧”进一步深化了对局势的分析。川壅防先溃,可能是指原本坚固的防线因某种原因(如内部疏漏或外部压力)而崩溃;风传内已讧,则暗示了内部的动荡和不安,即使表面上得到了某种消息或支持,实际上内部已经出现了分裂和混乱。
最后,“咫尺洪都根本地,安危急切望群公”将话题引向了具体的地点——洪都(今南昌),强调了该地区作为关键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安危急切望群公,则表达了诗人对当权者或集体行动的期待,希望他们能够采取果断措施,稳定局势,保护这一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引用和对现实问题的隐喻,展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局势的深刻洞察和忧虑,同时也表达了对解决之道的渴望。
钦州命下,太夫人宜有万里之忧。正以不孝跽谢。
太夫人慨然自慰且有义命之诫。
拜违之旦,又戒家人以勿泣为送,直沽舟中韵以记之。
临别慈亲意,分明义割恩。
是非如可辩,得丧岂须论。
在汝须安命,诸孙足应门。
古来轲母训,何必胜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