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罢学堂歌,听我歌自治。
客从边隅来,为述边隅事。
山城如斗大,四乡可区记。
谁家富田园,谁人识文字。
各予选举权,十召九不至。
山前有博场,欢呼杂老稚。
山后鼓鼕鼕,村农逐邪祟。
共乐太平年,安用多条例。
老儒闭门居,读书已三世。
青唇吹火眠,横陈入沉醉。
语以风俗忧,朦胧嗤以鼻。
幼女十龄馀,出言颇犀利。
谓爷入城去,但可市糕饵。
莫去见官府,莫受官府气。
更莫拜乡邻,乡邻无好意。
此语讵不然,此事那可议。
徬徨复徬徨,咨谋到胥吏。
哀哉九年期,尚待开民智。
歌罢学堂歌,听我歌自治。
客从边隅来,为述边隅事。
山城如斗大,四乡可区记。
谁家富田园,谁人识文字。
各予选举权,十召九不至。
山前有博场,欢呼杂老稚。
山后鼓鼕鼕,村农逐邪祟。
共乐太平年,安用多条例。
老儒闭门居,读书已三世。
青唇吹火眠,横陈入沉醉。
语以风俗忧,朦胧嗤以鼻。
幼女十龄馀,出言颇犀利。
谓爷入城去,但可市糕饵。
莫去见官府,莫受官府气。
更莫拜乡邻,乡邻无好意。
此语讵不然,此事那可议。
徬徨复徬徨,咨谋到胥吏。
哀哉九年期,尚待开民智。
这首诗名为《哀自治》,由清末近现代初的诗人俞明震所作。诗中描绘了边隅之地的民生百态,以及自治制度下百姓生活的无奈与挣扎。
首句“歌罢学堂歌,听我歌自治”,诗人以歌唱的形式引入主题,表明了对自治制度的反思与批判。接下来,“客从边隅来,为述边隅事”点明了叙述的背景和目的,即通过讲述边远地区的故事,揭示自治制度的局限性。
“山城如斗大,四乡可区记”描绘了边远地区的地理环境,形象地展示了其狭小与封闭。“谁家富田园,谁人识文字”反映了当地教育与经济的不平等,揭示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各予选举权,十召九不至”讽刺了自治制度下的参与度低,选举权形同虚设。
“山前有博场,欢呼杂老稚”揭示了赌博盛行的社会现象,反映出自治制度未能有效治理社会问题。“山后鼓鼕鼕,村农逐邪祟”则表现了人们对于超自然力量的信仰,暗示了自治制度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的无力。
“共乐太平年,安用多条例”表达了人们对简单和谐生活的向往,批评了复杂繁琐的制度给生活带来的困扰。“老儒闭门居,读书已三世”描述了知识传承的困境,强调了教育普及的重要性。
“青唇吹火眠,横陈入沉醉”描绘了读书人的生活状态,隐含了知识与现实之间的脱节。“语以风俗忧,朦胧嗤以鼻”表达了对社会风气的忧虑,以及对变革的冷漠态度。“幼女十龄馀,出言颇犀利”展现了年轻一代的觉醒意识,对旧有的观念提出了质疑。
“谓爷入城去,但可市糕饵。莫去见官府,莫受官府气。更莫拜乡邻,乡邻无好意”体现了年轻一代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传统权威的挑战。“此语讵不然,此事那可议”表达了对现状的无奈与对改变的渴望。
最后,“徬徨复徬徨,咨谋到胥吏。哀哉九年期,尚待开民智”总结了诗人的思考与呼吁,表达了对社会进步的期待,以及对开启民智的迫切需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反思,展现了边远地区自治制度的局限性和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变革的渴望和对年轻一代觉醒意识的认可。
海为百谷王,龙也万鳞长。
以气相吞吐,二仪为震荡。
马嘷弹丸土,大泽环其东。
祖龙此来游,遗庙荒山空。
精灵发幽蛰,一怒裂群雄。
崩天迸厓罅,出穴驱丰隆。
随爪巨槎拔,噏呼风转蓬。
长樯并海行,淖作当湖穴。
千蜃之所都,百雉浮蚁垤。
忽焉巨浸至,疑有地维挈。
鱼虾游县门,帆桨入城闑。
乾坤倏浑沌,东南尽洪波。
朱鳞奋赤霄,慑伏蛟鼋鼍。
偃仆僵山精,陵阿且颓陁。
陆沉嗟九有,龙兮奈尔何。
万安高滩滩怒号,东风逆水吹牛毛。
卢陂十日不得上,欲上不上无渔舠。
渔舠买得刚八尺,未舒左肘先横尻。
五人并作一人坐,偪仄厓穴栖猿猱。
先生夜卧屈两足,巨蟹被縳穿二螯。
涔涔舷罅日筛影,旁见水藻流周遭。
用泥涂之漏稍缓,巳湿一寒敝缊袍。
渔师不知滩迅疾,拽䌫忽断惊横篙。
裸而刺船助邪许,悯彼困苦同其劳。
布帆软曳风一幅,襆被张破丝三缫。
夜深兀坐舷代枕,林月出地溪嘈嘈。
何时归放剡西棹,伸脚蓬底饱看吴山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