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蝗捕蝗人簇簇,蝗飞蔽天引其族。
扬旗击鼓乱敲钲,奔走如狂沸山谷。
炎肌雨汗肠雷鸣,取蝗一斗当斗粟。
幸不入境驱邻封,彼亦天民忍遭酷!
谁云蝗多不食苗,苗食垂尽到草木。
复闻修德能弭灾,非止蝗生宜早扑。
捕蝗捕蝗人簇簇,蝗飞蔽天引其族。
扬旗击鼓乱敲钲,奔走如狂沸山谷。
炎肌雨汗肠雷鸣,取蝗一斗当斗粟。
幸不入境驱邻封,彼亦天民忍遭酷!
谁云蝗多不食苗,苗食垂尽到草木。
复闻修德能弭灾,非止蝗生宜早扑。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中国对蝗虫灾害的紧急应对情景。诗中通过“捕蝗捕蝗人簇簇”开篇,形象地展现了人们在面对蝗灾时的紧张与忙碌。接着,“蝗飞蔽天引其族”一句,生动地描绘了蝗虫成群结队、遮天蔽日的壮观景象。
“扬旗击鼓乱敲钲,奔走如狂沸山谷”进一步渲染了现场的紧张气氛和人们的行动之急迫。诗中的“炎肌雨汗肠雷鸣”,则细腻地刻画了人们在烈日下劳作的艰辛与疲惫。
“取蝗一斗当斗粟”表明了人们捕蝗的决心与付出的努力。而“幸不入境驱邻封,彼亦天民忍遭酷!”则表达了对蝗灾影响范围的担忧,以及对邻近地区可能遭受同样灾难的同情。
后半部分“谁云蝗多不食苗,苗食垂尽到草木。”揭示了蝗虫的危害不仅仅局限于农作物,还可能蔓延至其他植物。最后,“复闻修德能弭灾,非止蝗生宜早扑。”则提出了通过道德修养来预防灾害的观点,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自然灾害的应对策略,也蕴含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