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收珍宝,嗔□捐福田。
高心难见佛,下意得生天。
忍辱收珍宝,嗔□捐福田。
高心难见佛,下意得生天。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王梵志的《诗并序》之其一○六。王梵志是唐代著名的隐逸诗人,其作品多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探讨人生哲理和佛教思想。
“忍辱收珍宝,嗔□捐福田。”这两句诗,形象地表达了佛教中的因果报应观念。"忍辱"意味着忍受苦难与不公,"珍宝"在这里象征着内心的财富或精神的收获。"嗔"字可能被遮盖或缺失,通常在佛教语境中,"嗔"指的是愤怒或不满的情绪,"捐福田"则是指放弃或舍弃对愤怒的执着,将其转化为修行的资粮。这两句诗强调了通过忍耐和放下负面情绪,可以积累内在的智慧和力量,获得心灵的升华。
"高心难见佛,下意得生天。"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心态与结果之间的关系。"高心"指的是骄傲自大、高高在上的心态,这样的态度往往难以接近佛法的真谛,难以达到心灵的纯净与觉悟。而"下意"则意味着谦逊、平和的心态,这种心态更容易得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从而在死后得以升入天堂。这两句诗教导人们,保持谦卑和平和的心态,是通往精神世界美好彼岸的关键。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传达了佛教中关于忍辱、慈悲、谦逊等重要教义,以及它们对个人内心成长和最终命运的影响,体现了王梵志作品中深刻的人生哲学和宗教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