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守屏纷务,韦公访净因。
石门纡画戟,云径拥朱轮。
伐木听莺罢,衔花爱鹿驯。
从兹双树下,扫榻待行春。
谢守屏纷务,韦公访净因。
石门纡画戟,云径拥朱轮。
伐木听莺罢,衔花爱鹿驯。
从兹双树下,扫榻待行春。
此诗描绘了郡守王公邀请一同游览大云庵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文和谐共融的美妙画面。首句“谢守屏纷务”,以谢守(即谢安)为典故,暗示王公远离尘嚣,摒弃俗务,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接着“韦公访净因”,韦公则代表了对清净之因的追求,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石门纡画戟,云径拥朱轮”两句,运用了对比手法,石门与云径、画戟与朱轮,一静一动,一古朴一华贵,展现了不同场景的鲜明对比,同时也寓意着自然与文明的交融。画戟象征着守护与力量,而朱轮则代表着尊贵与权力,两者在云雾缭绕的山径中相遇,既展现了自然之美,也隐喻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
“伐木听莺罢,衔花爱鹿驯”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伐木与听莺,象征着对自然的尊重与欣赏;而“衔花爱鹿驯”则展示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关系,鹿的驯服更添了几分温馨与亲近感。这两句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热爱,也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美好愿景。
最后,“从兹双树下,扫榻待行春”预示着这次游览将是一个美好的开始,期待着春天的到来,意味着新的生机与希望。双树下,既是地点的描述,也是对美好未来的象征,扫榻待行春,则是主人热情款待的体现,预示着宾主之间情感的交流与加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娇爱更何日,高台空数层。
含啼映双袖,不忍看西陵。
漳河东流无复来,百花辇路为苍苔。
青楼月夜长寂寞,碧云日暮空徘徊。
君不见邺中万事非昔时,古人不在今人悲。
春风不逐君王去,草色年年旧宫路。
宫中歌舞已浮云,空指行人往来处。
贾生未达犹窘迫,身驰匹马邯郸陌。
片云郊外遥送人,斗酒城边暮留客。
顾予他日仰时髦,不堪此别相思劳。
雨色新添漳水绿,夕阳远照苏门高。
把袂相看衣共缁,穷愁只是惜良时。
亦知到处逢下榻,莫滞秋风西上期。
萧条金陵郭,旧是帝王州。
日暮望乡处,云边江树秋。
楚云不可托,楚水只堪愁。
行客千万里,沧波朝暮流。
迢迢洛阳梦,独卧清川楼。
异乡共如此,孤帆难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