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如婴儿,起晏睡常早。
粗毡薄絮被,孤枕自媚好。
倒床作龟息,逡巡辄复觉。
隔门灯火明,仿佛闻语笑。
杯棬相劝酬,往往见讥诮。
披衣坐跏趺,衰老当自了。
室空窗亦虚,半夜明月到。
老卢下种法,从古无此妙。
根生花辄开,得者自不少。
要须海底行,更问药山老。
老人如婴儿,起晏睡常早。
粗毡薄絮被,孤枕自媚好。
倒床作龟息,逡巡辄复觉。
隔门灯火明,仿佛闻语笑。
杯棬相劝酬,往往见讥诮。
披衣坐跏趺,衰老当自了。
室空窗亦虚,半夜明月到。
老卢下种法,从古无此妙。
根生花辄开,得者自不少。
要须海底行,更问药山老。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独居老人的生活状态。诗人以婴儿般的作息为喻,暗示老人起居无常,早睡早起。他的生活简朴,粗布被褥,孤枕独眠,虽然清贫,却自我陶醉。夜晚,他听着隔壁人家的笑语和灯火,感到孤独但也享受着宁静。与邻居的交往中,他有时受到嘲笑,但更多时候选择披衣静坐,接受衰老的现实,认为这是生命的自然过程。
诗人以“老卢下种法”暗指自己的生活态度,强调顺应自然,不求外在的热闹和赞誉。他认为,只要内心清净,即使生活简单,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如同海底深处的宁静,只有亲自探索才能体会。最后,他表达了对更高智慧的追求,希望能从药山老者那里得到更多的启示和教诲。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展现了诗人对老年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