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船窗捲碧纱,人人歌管斗繁华。
吴王往日风流在,狂杀苏台十里花。
一带船窗捲碧纱,人人歌管斗繁华。
吴王往日风流在,狂杀苏台十里花。
这首诗描绘了虎丘中秋之夜的繁华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与人们的生活情趣。
首句“一带船窗捲碧纱”,以“一带”形容船行于水面的连绵景色,而“捲碧纱”则生动地描绘出船只窗户上轻柔碧绿的纱帘随风飘动的场景,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
次句“人人歌管斗繁华”,直接点明了中秋之夜的热闹场面。在这里,“人人”代表了所有参与庆祝的人们,“歌管”则是指唱歌和吹奏乐器,两者结合,形象地展现了人们欢歌笑语、音乐声声的欢乐情景。“斗繁华”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热闹不仅仅局限于形式上的繁复,而是深入到了人们内心的喜悦与满足之中。
后两句“吴王往日风流在,狂杀苏台十里花”,将历史与现实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这里提到的“吴王”指的是春秋时期的吴国国王,尤其是吴王夫差,他曾在苏州建造了著名的“姑苏台”,留下了风流倜傥的传说。诗人借古喻今,暗示着虎丘中秋之夜的繁华盛况,仿佛再现了昔日吴王风流的场景,使得整个画面更加丰富、生动。同时,“狂杀苏台十里花”一句,不仅描绘了花海的壮观,也暗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历史文化的深深敬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构思,成功地捕捉并呈现了虎丘中秋之夜的独特魅力,既展现了当时的繁荣景象,又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记年时、快马上青云,而今衮衣还。
问公归何有,春风万斛,散满人间。
闻道金銮召对,风采动朝班。
宰相从来有,几个朱颜。
梅雨槐风清润,正台星一点,光照龙湾。
赴经纶馀暇,按行紫芝山。
念江南、民生何似,把囊封、奏上九重关。
须信道,济时功行,便是仙丹。
恨花开尽,夜深自敛胭脂颗。
雨过。
绕曲曲花篷锦围裹。
浮空烧蜜矩,香雾霏霏堕。
无那。
倚滴滴娇红笑相亸。
歌俦饮伴,花底围春坐。
念满眼、少年人,谁更老於我。
岁岁花时,洞门无锁。
莫负东君,酒盟诗课。
坐对梅花笑,还记初度年时。
名利事,总成非。
漫老矣何为。
吴山夜月闽山雾,回首鬓影如丝。
懒更问,斗牛箕。
强凭醉成诗。
闲思。
嗟飘泊,浮云飞絮,曾跌荡、春风柘枝。
便万里、金台筑就,已长分采药庞公,誓墓义之。
百年正尔,一笑尊前,儿女牵衣。
梅花新霁後。
正锦样华堂,一时装就。
洞房花烛深深处,慢转铜壶银漏。
新妆未了。
奈浩荡、春心相候。
香篆里、簇簇笙歌。
微寒半侵罗袖。
侵晨浅捧兰汤,问堂上萱花,夜来安否。
功名漫斗。
漫赢得、万里相思清瘦。
蓝袍俊秀。
便胜却、登科龙首。
春画永,帘幕重重,箫声缓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