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有妙观,俗子多妄量。
区区劝粒食,此岂知子房。
我非徒跣相,终老怀未央。
兔死缚淮阴,狗功指平阳。
哀哉亦何羞,世路皆羊肠。
真人有妙观,俗子多妄量。
区区劝粒食,此岂知子房。
我非徒跣相,终老怀未央。
兔死缚淮阴,狗功指平阳。
哀哉亦何羞,世路皆羊肠。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作品,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生境遇和世态炎凉的深刻感悟。诗中“真人有妙观,俗子多妄量”两句,表达了对那些真正有见识之人与那些盲目无知者的区别,显示出苏轼对于真理与谬误的辨析。
接着,“区区劝粒食,此岂知子房”一句,以古代贤者子房(即周公旦)为例,提出自己只是在安贫乐道中劝导人们节俭,而非像子房那样有着更高的政治理想。
“我非徒跣相,终老怀未央”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间真挚情谊的珍视,以及对友情不离不弃的决心。
“兔死缚淮阴,狗功指平阳”两句,则是通过历史典故(指战国时期的故事,兔死为诱敌,狗功于平阳)来表达出对忠诚和功绩的赞美。
最后,“哀哉亦何羞,世路皆羊肠”一句,诗人感慨万千地指出了世事如同羊肠小道般复杂多变,令人生出无尽的哀叹与羞愧之情。这也反映了苏轼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批判。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比真伪、表达个人理想、赞颂忠诚以及感慨世态,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情感和洞察力。
岷峨山下筇竹杖,危者使安衰可壮。
秦皇汉武穷兵不可得,我独得之今丞相。
前年有旨还故园,其冬急召朝日边。
半岁驱驰数千里,赖有此杖常扶颠。
仓黄又别脩门去,私室无人谨呵护。
夜半雷霆下取将,儿叫妻啼留不住。
我闻丞相下峡时,一物无有杖自随。
属当晏朝立仗久,怜我弱胫疲坳螭。
如今步屧随衰草,十步趑趄九步倒。
假如杖在欲用之,山精海怪震怒亦不保。
君不见杜陵桃竹攲,常恐失之君山湖上之风波。
梓潼使君之赠尚尔耳,况自丞相还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