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调促情苦悲,长歌引愁无绝期。
短声欲尽长声续,似是荆山人泣玉。
悲哉荆山泣玉人,但知贵玉不贵身。
纵令哭尽歌堪听,何异春花委路尘。
古称悲歌可当哭,伤心如中金石镞。
更不必听蔡琰笳,又不必听渐离筑。
长歌飘扬彻九天,短歌呜咽入九泉。
徒言歌哭两情异,谁知歌声尤可怜。
短歌调促情苦悲,长歌引愁无绝期。
短声欲尽长声续,似是荆山人泣玉。
悲哉荆山泣玉人,但知贵玉不贵身。
纵令哭尽歌堪听,何异春花委路尘。
古称悲歌可当哭,伤心如中金石镞。
更不必听蔡琰笳,又不必听渐离筑。
长歌飘扬彻九天,短歌呜咽入九泉。
徒言歌哭两情异,谁知歌声尤可怜。
这首诗以"长歌"和"短歌"为线索,表达了深沉的情感。刘基通过对比短歌的急促悲苦与长歌的绵长愁绪,形象地描绘了哭泣与歌唱交织的哀伤情境。诗人借荆山泣玉人的典故,寓言式地揭示了人们往往重视物质价值(如玉)而忽视个体生命(身),即使歌声再动人,也无法改变人生的无常与悲凉。
"春花委路尘"的比喻,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无奈,如同春花凋零,任凭风吹落于尘土,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易逝。接下来,诗人引用古人对悲歌的看法,认为其力量足以触动人心,甚至胜过蔡琰的胡笳和渐离的筑琴,强调了歌声中的情感深度。
"长歌飘扬彻九天,短歌呜咽入九泉",将歌声的传播范围扩大到天地之间,凸显了歌声的穿透力,同时也暗示了歌声所承载的哀思无处不在。最后,诗人感慨歌声虽异于哭泣,却同样引人同情,表达出对世间悲剧的深深共鸣。
整体来看,刘基的《长歌续短歌》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情感的复杂,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君理朝宗楫,吾乘上峡船。
此杯同此地,明月又明年。
怕作凌晨别,贪看彻晓圆。
眉间有黄气,知近冕旒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