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旁一野老,呻吟一何苦。
鸠面步履艰,单衣百衲补。试问何方人,云籍?齐鲁。
犹忆少年时,逃荒离故土。
佣佃聊度岁,又复病双股。
问翁业何有,囊无一粒黍。
问翁室何有,妻没绝男女。
㷀㷀只此身,知死何处所。
我闻凄然悲,所悲非野父。
曾记周诗云,君子民父母。
教养违其方,黎民失恃怙。
命医施针砭,或可离痛楚。
白金赒其窘,屋居免露处。
固知煦妪仁,所愧泽未溥。
路旁一野老,呻吟一何苦。
鸠面步履艰,单衣百衲补。试问何方人,云籍?齐鲁。
犹忆少年时,逃荒离故土。
佣佃聊度岁,又复病双股。
问翁业何有,囊无一粒黍。
问翁室何有,妻没绝男女。
㷀㷀只此身,知死何处所。
我闻凄然悲,所悲非野父。
曾记周诗云,君子民父母。
教养违其方,黎民失恃怙。
命医施针砭,或可离痛楚。
白金赒其窘,屋居免露处。
固知煦妪仁,所愧泽未溥。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在路边呻吟的老人,生活困苦,衣衫褴褛,步履艰难。诗人通过询问老人的身份和过往,揭示了老人年轻时因逃避饥荒而离开家乡,后以佣工度日,又因疾病困扰的悲惨经历。老人表示自己已无任何财产,妻子已逝,儿女也已不在身边,只剩下孤零零的自己。诗人听后感到悲伤,认为这不仅仅是对老人的同情,更是对社会教养方式的反思。诗人呼吁应遵循周诗中“君子民父母”的理念,即统治者应当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百姓,提供教育与养育,避免百姓失去依靠。诗人表达了希望医者能给予帮助,缓解老人的痛苦,同时提供金钱援助,让老人能在屋内避寒,而非露宿街头。最后,诗人自省,认为自己虽有心施以仁爱,但未能惠及更多人,深感惭愧。整首诗通过描述老人的苦难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境遇,以及对改善社会状况的深切愿望。
钱塘江头驻龙马,西湖风光甲天下。
西湖西边屋万閒,中有沈沈醉花者。
莺莺燕燕日日春,萍齑豆粥蜡代薪。
黑杀吹飙忽过江,忧贻君父辱在臣。
烽火连天天已近,浪将督师答天问。
畏缩不前江神嗔,坐受排墙侣西晋。
我行六桥扇障尘,仰面发恸风岸巾。
误国至此脐莫噬,安得包胥哭向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