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丹山不肯归,已看红脱荔枝矶。
谁言锦石非深隐,谩说香炉待息机。
阅遍人情还老大,许同宗党莫依违。
灰心赖有吾门在,古道于今岂尽非。
咫尺丹山不肯归,已看红脱荔枝矶。
谁言锦石非深隐,谩说香炉待息机。
阅遍人情还老大,许同宗党莫依违。
灰心赖有吾门在,古道于今岂尽非。
这首诗以丹霞山为背景,借物抒情,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首句“咫尺丹山不肯归”,描绘了诗人与丹霞山之间的距离虽近,却难以割舍的情感,暗喻人生的追求与不舍。接着“已看红脱荔枝矶”一句,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暗示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迁。
“谁言锦石非深隐,谩说香炉待息机”两句,运用对比手法,锦石的深藏不露与香炉的等待静息形成鲜明对照,寓意着世间事物的复杂多变和内心的宁静追求。诗人在此处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内心平静生活的向往。
“阅遍人情还老大,许同宗党莫依违”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通过“阅遍人情”的经历,诗人认识到人生的复杂与不易,同时也强调了在面对选择时应坚守原则,不随波逐流的重要性。这里既有对社会现象的洞察,也有对个人道德操守的坚持。
最后,“灰心赖有吾门在,古道于今岂尽非”两句,诗人以“灰心”自嘲,但又坚信自己坚守的道路是正确的。这里的“吾门”不仅指实际的门户,更象征着内心的信念和道德准则。诗人以此表达出对传统价值观的认同与传承,即使在变化的时代中,也应保持自我,不迷失方向。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语言含蓄而富有哲理,情感真挚而深沉,体现了明代文人的独特风骨。
四月闽南梅雨凉,荔枝花开满树香。
青门酌酒送行客,极浦扬帆辞故乡。
君家从父从戎久,海外书回惊白首。
离筵正值落花初,客路仍逢归雁后。
知君所重在连枝,触热投荒应不辞。
少年意气有如此,世上悠悠那得知。
雷阳咫尺沧溟近,戍卒相逢问乡信。
蛟室风来白浪腥,龙渊日落青天尽。
嗟予有侄亦离居,万里炎荒久荷殳。
天涯亭上应相见,为报平安尺素书。
祖道大江流,离筵起暮愁。
山川临越徼,词赋动高秋。
兴入张生鲙,归馀季子裘。
家林逢雁到,旅棹共星浮。
已说荒三径,常怀卧一丘。
朝簪辞白发,野趣入沧洲。
知己惭疏阔,临岐谩唱酬。
都将平昔意,乘醉一登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