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侯元功问讲学之意》
《侯元功问讲学之意》全文
宋 / 黄庭坚   形式: 古风

金声而玉振,从本用圣学。

石师所未讲,赤子有先觉。

丝直则为弦,可射可以乐。

竹笋不成芦,白圭元抱璞。

匏瓜不能匏,其裔犹为瓟。

土俗颇暖姝,西笑长安乐。

革无五声材,终然应宫角。

木人得郢工,鼻端乃可斲。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hóuyuángōngwènjiǎngxuézhī
sòng / huángtíngjiān

jīnshēngérzhèncóngběnyòngshèngxué

shíshīsuǒwèijiǎngchìyǒuxiānjué

zhíwèixiánshè

zhúsǔnchéngbáiguīyuánbào

páoguānéngpáoyóuwèi

nuǎnshū西xiàochángān

shēngcáizhōngrányìnggōngjiǎo

rényǐnggōngduānnǎizhuó

注释
金声:比喻高尚的声誉或声音。
玉振:形容声音清脆悦耳。
赤子:比喻未经世俗污染的人。
弦:乐器上的弦线。
璞:未经雕琢的玉石。
匏瓜:一种葫芦科植物。
西笑:指地方人的嘲笑。
宫角:古代音乐中的两个基本音阶。
郢工:郢都的技艺高手。
斲:雕刻。
翻译
以金石之声振动人心,从根本上运用圣贤之学。
这是石师未曾讲解的,但赤子却能预先领悟。
丝线直了就能成为琴弦,既能用于射箭也能用于音乐。
竹笋不会自然长成竹子,白玉的原石中包含着未雕琢的美。
匏瓜无法自行成为葫芦,即使后代也还是匏瓜。
地方风俗多温婉,他们嘲笑长安的繁华并非真正的快乐。
皮革没有五音的特性,最终只能发出宫和角的声音。
木偶若能得到郢都巧匠的制作,鼻子部分才能被雕刻精细。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作品《侯元功问讲学之意》。诗中,黄庭坚以金声玉振比喻学问的根本,强调圣人的学术为本。他提到石师(可能指古代的学问大师)未触及的真理,却被年轻的"赤子"(比喻未经雕琢的才智)先领悟到,寓意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接下来,诗人通过弦与乐、竹笋与芦苇、白圭与璞玉等自然物象,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道理,暗示学习应保持本真,不断成长。他批评了过分追求世俗享乐的态度,认为真正的快乐源自内心的修养和对知识的追求。

诗的后半部分,黄庭坚以革、木人、郢工等象征,表达了对教育和技艺精湛的赞赏,指出只有具备相应材料和技艺的人,才能达到高超的境界。最后,他强调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具有深厚内在品质的人,而非仅仅追求表面的技巧。

总的来说,这首诗寓言丰富,语言精炼,体现了黄庭坚在教育理念上的独特见解,以及对学问和人格完善的深刻追求。

作者介绍
黄庭坚

黄庭坚
朝代:宋   字:鲁直   号:山谷道人   籍贯: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   生辰:1045.8.9-1105.5.24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猜你喜欢

除夕同张振卿押韵作数绝·其一

官忙刚得夜深眠,除夕它乡更惘然。

贫病谩怜犹故态,儿童浪说庆新年。

(0)

严州天宁寺

水南石上天宁寺,春尽移舟偶自登。

烟树雾花犹病眼,洞云崖月独閒僧。

楼高百里山皆出,江近诸川泻欲腾。

谁许宦游誇胜览,凤城宫阙百忧并。

(0)

严陵晓发次夏严州汝梅韵三首·其三

春阴强作问耕行,出淖犹堪载酒程。

每厌蜃楼乘海暗,定知爝火忌天晴。

山阳地湿茅穿径,雪后江高水到城。

病怯官忙无暇日,铜章错忆绿纹生。

(0)

严陵晓发次夏严州汝梅韵三首·其二

承恩谁赋内前行,远客来频识水程。

一鸟波间閒上下,数峰天外忽阴晴。

山林不解南风曲,裘马犹矜北斗城。

莫向春明门外别,大梁宾客望班生。

(0)

赠寄张童子合二首·其一

羡尔伯兄来万里,锦囊诗卷烂珠辉。

今看十岁能长赋,何用从前咤陆机。

(0)

和文济迁居二首·其一

大隐何劳访碧岑,帝城佳处即云林。

阴阴柳覆溪门静,宛宛莺啼竹坞深。

安石东山堪独卧,孔明梁甫莫悲吟。

凤台雪霁多佳景,不负扁舟五夜寻。

(0)
诗词分类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诗人
可朋 金俊明 陈文述 贺兰进明 虞仲文 舒元舆 焦循 刘定之 李从善 嵇璜 鲍令晖 李元度 裴秀 傅尧俞 孔绍安 王播 范泰 林外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