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道载兴,象日之明。万邦咸庆,百谷用成。
于穆圣祖,祗荐鸿名。祀于庙社,陈其牺牲。
进旅退旅,皇武之形。一倡三叹,朱弦之声。
以妥以侑,既和且平。至诚潜达,介福攸宁。
周道载兴,象日之明。万邦咸庆,百谷用成。
于穆圣祖,祗荐鸿名。祀于庙社,陈其牺牲。
进旅退旅,皇武之形。一倡三叹,朱弦之声。
以妥以侑,既和且平。至诚潜达,介福攸宁。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盛大的祭祀场景,反映了古代中国对祖先和神灵的崇拜与祭奠活动。诗中“周道载兴,象日之明”表达了一种光明正大的气氛,彰显出一种文化和道德的复兴。而“万邦咸庆,百谷用成”则展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以及农业生产的丰收。
诗人通过对祖先的祭祀来表达对圣祖的尊崇,“于穆圣祖,祗荐鸿名。祀于庙社,陈其牺牲”,这些行文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于宗族和国家根源的重视,以及通过祭祀活动来维系社会秩序和精神信仰。
“进旅退旅,皇武之形”可能是指祭祀中进行的一系列仪式动作,“一倡三叹,朱弦之声”则描绘了祭祀中的音乐舞蹈活动,这些都是为了营造一种庄重和神圣的氛围。
最后,“以妥以侑,既和且平。至诚潜达,介福攸宁”表达了一种心态与愿望,希望通过祭祀来获得内心的平和,以及对未来美好命运的期盼。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仪式文化,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于秩序、和谐以及福祉的追求。
藉草与行莎,相看日未斜。
断崖分鸟道,疏树见人家。
望远临孤石,吟馀落片霞。
野情看不足,归路思犹赊。
池馆通秦槛向衢,旧闻佳赏此踟蹰。
清凉不散亭犹在,事力何销舫已无。
钓客坐风临岛屿,牧牛当雨食菰蒲。
西川吟吏偏思葺,只恐归寻水亦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