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高名身姓杜。金间隔从来作。寿年方七十五。
能住。人百岁超尘虑。净归清明又著。
常认得梨花数。行已知藏洞府。仙簿。
功元入蓬莱路。
陕高名身姓杜。金间隔从来作。寿年方七十五。
能住。人百岁超尘虑。净归清明又著。
常认得梨花数。行已知藏洞府。仙簿。
功元入蓬莱路。
这首元代王哲的《渔家傲·付京兆杜先生》是一首向杜姓朋友致敬的词,表达了对杜先生长寿、超脱尘世的赞美。"陕高名身姓杜"一句,可能是说杜先生出身显赫,有着高尚的名声。"金间隔从来作"暗示他与世俗的距离,仿佛有金色的屏障保护。"寿年方七十五,能住",称赞他的高龄仍能保持活力,超脱于生死之虑。
"人百岁超尘虑"进一步强调他的长寿和心境的超然,"净归清明又著"则描绘了他的心境如清明般纯净,生活简单而清明。"常认得梨花数"可能象征他对自然的亲近和内心的纯洁。"行已知藏洞府"暗指他深藏不露,犹如隐居洞天福地的仙人。
最后两句"仙簿。功元入蓬莱路",直接将杜先生比喻为仙人,他的名字将被记录在仙人的名册上,预示着他将踏上通往蓬莱仙境的道路,象征着他的修行和成就。
整体来看,这首词以赞美杜先生的长寿、超脱和高尚品格为主题,通过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展现了词人对其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