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寓闽山,初逢荔子丹。
皱红分颗颗,凝白作团团。
品目诚无限,珍甘拟亦难。
不劳走马使,安坐得加餐。
六月寓闽山,初逢荔子丹。
皱红分颗颗,凝白作团团。
品目诚无限,珍甘拟亦难。
不劳走马使,安坐得加餐。
这首诗描绘了初夏时节在福建山区品尝新鲜荔枝的场景,充满了对荔枝鲜美滋味的赞美与享受。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荔枝的色泽、形状、口感以及其带来的味觉享受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首先,“六月寓闽山,初逢荔子丹”两句,点明了时间与地点,即六月时节,在福建山区初次遇见成熟的荔枝。这里的“丹”字,形象地描绘出荔枝鲜艳欲滴的红色,仿佛是大自然最精心的点缀。
接着,“皱红分颗颗,凝白作团团”两句,进一步刻画了荔枝的外观特征。通过“皱红”和“凝白”的对比,不仅展现了荔枝表面的纹理与颜色,还暗示了其多样的品种和形态。一颗颗荔枝如同红润的珍珠,而白色的果肉则像是凝结的霜雪,形成鲜明的视觉对比。
“品目诚无限,珍甘拟亦难”两句,则表达了对荔枝丰富品种和独特美味的赞叹。诗人认为,荔枝的种类之多、味道之珍稀难以用言语完全表达,强调了其作为珍馐的独特魅力。
最后,“不劳走马使,安坐得加餐”两句,以轻松幽默的方式收尾。诗人说,无需特意派遣使者去远行寻找美味,只需静坐家中,便能享受到荔枝带来的美味佳肴。这既是对荔枝易得的肯定,也是对生活简朴、享受当下美好时光的倡导。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荔枝的细致描绘,不仅展现了其独特的自然之美,也传达了诗人对生活情趣的追求和对美食的热爱。
纷纷天下事,翻覆良难期。
不知窈冥中,主张者云谁。
工拙判两涂,人谋岂容施。
得非欲平治,机缄遂潜移。
目前三四公,并用无一遗。
毋嫌滞一州,民实邦之基。
乡来番江头,亲见国子师。
德行渊与骞,千载如同时。
斯人使临民,儿不赖母慈。
人言致泰和,须索登皋夔。
位崇泽斯均,否则失所宜。
天乎傥人从,何时可臻兹。
忆昔樵江一见君,喜君吃吃善谈文。
别来岁月今如许,书里工夫想得勤。
近世起家多白屋,几人驰志在青云。
穑斋已踏贤关路,更有诸孙策异勋。
我坐南坡上,高鸿忽飞去。
指点夕阳外,文脊盖其处。
下有奇洞府,有道乃宜据。
鹿裘坐石室,先生岂真踞。
傥是我辈人,傲视非所虑。
桓温汝何为,乃欲效三顾。
奸心妄窥鼎,未见神合沮。
猿鹤亦汝羞,未易饮食举。
伏滔不自重,且为温所遇。
赞词纵云美,所耻非所慕。
迩来贤别驾,物外欲轩翥。
功名恐未免,溪山亦已饫。
五字识岩石,千载想风驭。
神交付冥漠,心契自平素。
苍苔留履迹,飞花约归路。
先生还一笑,晴云为披絮。